我市在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中,因地制宜,讲求实效,扎实有效地抓好重点工程的落实,确保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质量和申报成功率,全市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和省级生态乡镇48个,有33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村。
我市现有65个乡镇562个行政村,农村人口共计110多万人。各村镇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别较大,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创建积极性也不尽相同。针对我市农村存在的薄弱环节,在生态创建之初,市环保部门确定了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以点带面、梯次推进的创建思路,积极引导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实力强、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对创建活动认识到位、创建积极性高的乡镇、村率先开展了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市、县环保部门相关工作人员深入乡镇、村认真开展技术指导,协助做好相关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并及时请省专家进行技术审核把关,对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
由于环境基础设施较差,创建工作推进情况并不乐观,截至2010年年末,我市共创建省级生态乡镇26个,其中1个乡镇晋升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生态村5个。为加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申报工作力度,从2011年开始,我市结合区域特点和总体进度,在黑河市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状中,明确了各县(市、区)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任务。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将国家和省的有关部署、要求融入日常监管工作中。逊克县为鼓励达到标准的乡镇、村积极申报,专门拨出经费给予补贴。爱辉区在全区生态区建设暨环保工作会议上,对获得省级命名的乡镇、村进行授牌,并要求各部门在资金、项目分配上对生态乡镇、生态村进行倾斜,进一步调动了乡镇、村参与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市各乡镇、村认真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思路,不断挖掘自身优势,查漏补缺,比学赶超,掀起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热潮,省级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申报数量不断创出新高,五年间,新增省级生态乡镇22个,省级生态村333个。爱辉区所有乡镇均获得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命名,有74个行政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创建比例达83.1%。
为使生态乡镇、生态村建设取得实效,切实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几年来,市环保部门利用国家和省“以奖促治”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开展了以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片整治工作。其他涉农部门在创建工作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把有效解决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影响未来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重点来抓。大力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工程,因地制宜狠抓村屯绿化、封山育林、通道造林和荒山绿化,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在道路建设、河道整治、污水处理、垃圾清运、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场所等方面,加大投融资力度,完善村镇功能;深入实施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工程,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林吃林为靠山养山、靠水养水、靠林养林,加强山、水、林、田的保护,有效保护了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降低消耗,减少污染,集约利用,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带动生态示范创建提档次、上水平。
目前,全市共有48个乡镇获得省级生态乡镇命名,其中爱辉区的瑷珲镇和新生鄂伦春族乡等6个乡镇已先后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晋升为国家级生态乡镇,进入全国生态环境先进行列,还有3个乡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已通过环保部的复核审查;十年间,累计创建省级生态村338个,其中有8个村陆续达到国家级生态村考核验收标准,提交了国家级生态村考核验收申请,已陆续通过省环保厅材料审核和专家组现场考核,推荐上报到环境保护部,为我市进入全省生态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瑷珲镇(资料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