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17日,第二届“全国十佳农民”评选揭晓,孙吴县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德显榜上有名,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农民。日前,我们慕名来到这个合作社。眼前数座高大的粮食烘干塔,金灿灿的玉米堆积如山,大型铲车和运粮车往来穿梭,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吴德显高兴地说:“我们合作社创立于2006年,当年社员15户,经营土地7000亩,农机具价值100万元,主要是种地。到了2015年,已经有社员402户,经营土地15.1万亩,拥有固定资产9600万元,不但种地,还搞养殖、加工和仓储,收入最多的时候户均14万元。要说有啥特别的,我想就是抓住了机遇,走对了路。”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要想致富就要在土地上想法子
大桦树林子村紧靠黑龙江畔,吴德显家中有兄弟姐妹7人,他排老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家家生活都困难,赶上歉收年景,还欠生产队的口粮钱。1985年后,他分了地,成了家。那时候,吴德显就想改变现状。和哥哥、姐姐集资,买了两辆旧的胶轮拖拉机,为工地运石头,又和其他村民一起包地种。最多时种过两三千亩,赚过钱也赔过钱,往往挣两三年的钱,一个灾年就“连本上仓”,所以总是小打小闹做不成大事。
2005年,终于等来了好时机。国家鼓励发展农机合作社,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吴德显真想干,但自己只有2万元钱,乡亲们也不愿意干,急得他整宿睡不着觉。他和村支书一户一户找人谈、算大账,终于说服了15户村民,凑了7000亩地和70万元钱。转过年,报名时间已经过了,但他没泄气,把70万元用编织袋一装,背着就去了县政府,讲了自己的想法和困难,感动了县领导。县政府决定,拿出35万元扶持,加上自筹的70万元,组建了农机合作社。当年购置农机装备18台(套),建设了占地8100平方米的场库棚。
但是,只有8000亩地,大农机吃不饱。为了扩大耕地规模,吴德显挨家挨户动员村民入社。为了吸引村民入社,合作社降低了机车作业费,每公顷比别人便宜20元。又有40多户入了社,社员发展到58户,入社和租赁土地1万亩,又代耕了2.6万亩。
2007年,吴德显进一步扩大了土地流转规模,合作社把地连成片,发挥大农机优势,采取“八统一”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行标准化种植,提高粮食产量。同时,又规范了内部管理,账目清,收支明,让入社农民们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人努力,天帮忙,当年大丰收。合作社年底分红,每亩地比往年多收40元。村民认账了,合作社终于站稳了脚跟。
让农民把地拿出来跟着合作社干,就不能让他们吃亏
合作社发展了、壮大了,吴德显心中还在想着一件事,就是怎样让农民多得实惠,才能有更多的人跟着干。为此,他在收入分配上动了不少脑筋,先后采取了五个办法。
合作社建立之初,群众不愿意带地入社,主要有两方面顾虑:一怕遇到天灾赔钱,二怕挣钱分不到手。合作社主要是租地和代耕,当时仅翻地一项,每公顷就比别人便宜20元。这个阶段主要是靠降低成本吸引农民。2007年,吴德显采取了“土地保底分红”的办法,就是不管有没有天灾、挣不挣钱,年底分配时,都保证带地入社的农民有固定收益。剩余利润,再按社员6、合作社4比例分红。当时,每亩地的保底金是200元,而实际能分到300元。2008年至2011年,主要采取“土地折资入股分红”,就是把土地作价折成钱,把固定资产及农机具也折成钱,按投入比例进行分红。当时每亩土地折资300元。与第二阶段相比,虽然没有保底,但农民对合作社经营能力很认可,还把自家积蓄投资到合作社中,这样分红收益会更多。当时,散户每亩地收益200至300元,合作社社员能分到350至400元。
2012年以来,主要采取“土地保底优先分红、剩余盈利再分红”的办法。2013年到现在,采用的办法是:“土地入社分大头、资金投入分小头、国投分红户均摊”。具体做法是:年底把可分配盈余60%以上分配给土地入社农户,这是第一次分红;40%以下按投入比例分配给出资入社成员和国投资金,这是第二次分红;国投分红再平均分给每个社员,这是第三次分红。与第四阶段相比,不同的是,一是没有了保底金,社员与合作社风险共担,共赚也共亏;二是规定了带地入社首次分红的最低比例,带地入社分得更多了。分红多了,带地入社的农民也就越来越多了。到2015年,带地入社面积已达到5.3万亩。
多一条门路多一条路,走出一步天地宽
为做大做强北方寒地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链条,吴德显不断谋划合作社发展的新思路,近几年又迈出关键的几大步。现在,种植玉米效益越来越好,吴德显就领着社里的种植好手,到农场去学习,并于2011年大胆试种了750亩,统一选种、施肥、管理和应用新技术。玉米当年喜获丰收,亩产1400斤,是大豆的4到5倍;亩纯效益700元,是大豆的2.5倍。单种植玉米这一项,每亩多收入420元。他下决心大面积扩种,2012年达到6300亩,近三年来每年都在7万亩左右,产量和价格最高峰时,亩纯收入800元。土地规模扩大了,再加上大规模种植玉米,原来适于种大豆的农机具派不上用场了。吴德显抓住省里的支持政策,利用“北欧银行”贷款加上自筹,投入1450万元,增配了1000万元农机装备,重点购置了适于种植玉米的大型农机具129台(套),玉米从春种到秋收全部实现机械化。
2011年,省里提出“水稻北扩”战略。那时高寒地区对水稻种植一窍不通,但吴德显相信,政府提倡的就不能出啥乱子。抓住这个机遇,合作社当年试种了30亩,亩产水稻560公斤,亩纯效益580元。后来,在上级水利部门和市县领导的支持下,四年迈出四大步,2015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5万亩,亩纯收益666元。由于大规模扩种水稻,又借助国家政策组建了水田专业合作社,购置了进口插秧机、水稻收割机等农机具,实现了水田现代化作业。
玉米、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粮食总量迅速增加。粮食多了怎么办?直接卖稻子,每斤1.5元;磨成大米,每斤能卖3元。2013年,合作社建成日处理60吨水稻的全自动大米生产线一条,注册了“昊北”牌商标,建立了桦林产品直销店,大米卖到了每斤3.6元,打入了北京市场。这些年雨雪多,玉米水分大,不好储存。吴德显和大伙一合计,得上烘干设备,而且国家还支持。最近三年,合作社累计投资850万元,建设了3座烘干塔,日处理能力达1600吨,每年可带动全乡及周边区域玉米烘干,增值1500万元。近三年合作社又累计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可储存7万吨粮食的仓储库。
2009年,村里的老养殖户找到吴德显,想一起干养牛。俗话说,“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吴德显哪会养牛?但看到满地的苞米秆子白白浪费,很心疼,当即决定成立了牧业合作社,建成了占地1.7万平方米的养殖场,存栏72头牛。2012年又建成2000亩标准化苜蓿草种植基地。当年,肉牛存栏404头,养殖效益120万元。2014年,吴德显在多次考察后,从外资企业引进70匹纯种三河马。又和日资企业合作,发展“和牛”养殖,当年繁育成功40头“和牛”。
有了茁壮成长的合作社,才有更加美好的新农村
有耕耘就有收获。近10年来,合作社一步步发展,老百姓都称桦林是“五大”合作社:
——大农机,全社拥有农机装备179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05万千瓦。以前,村里每年耕、种、收,需要7500个工时,如今只需要480个工时。节省工时释放的劳动力562人,占全村劳力总数的77.9%。
——大规模,全社经营耕地15.1万亩,固定用工170人,全村156个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全部就业,外地到大桦树林子村常年务工人员也有50人。
——大合作,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402户,是黑河带地入社成员最多的合作社。其他3个社,水田专业合作社入社143户,养殖合作社入社102户,仓储和加工81户入股。
——大产业,既发展玉米、水稻种植,又发展全产链农业经济。现已建成2.7万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场,存栏牛760头、马68匹。烘干塔和仓储库年烘干粮食10万吨,为国家代储粮食6万吨。年加工水稻2400吨,生产粳米1800吨。
——大收益,2015年,预计经营总收入9600万元,盈余4293万元,入社土地每亩收益908元,社员户均收入7.8万元。形成了以桦林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和牵动的五社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这几年来,合作社先后被评为“省级星级示范社”“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市委书记刘刚多次到社里进行调研,叮嘱吴德显把合作社做强做大。省委书记王宪魁也到合作社考察指导工作,提出合作社要创新发展。吴德显先后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种售粮大户”,2011年度荣膺“CCTV三农人物”,2013年荣获“全国二十佳”合作社理事长,2015年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十佳农民”。
风物长宜放眼量。2005年以前,全村农业总产值大约700万元,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如今,全村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90%的农民都住上了砖瓦房,家家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电话和电脑,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了小轿车,80%农户到县城买了楼房,大桦树林子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