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中国国家领导人将首次出访选在欧洲,中欧关系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的重点。
欧盟在中国外交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近年来唱衰欧盟的声音不绝于耳,但中国政府始终将同舟共济、携手共进作为中欧关系的主线,坚定支持欧洲应对主权债务危机。
人们还记得,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农历新年的第二天访问欧洲,带去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信心”,传递化“危”为“机”的东方智慧。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之际,中方又在第一时间表态支持欧盟应对之策,明确宣布不减持欧元债券,支持欧元稳定。“欧洲市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投资市场之一”。温家宝的这一表态,受到欧洲的普遍欢迎。有媒体称,中国一句话让欧元阻止跌势。
两年来,中欧高层交往的热度和密度前所未有。从欧盟总部布鲁塞尔到中国首都北京,从二十国集团峰会到联合国大会,从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到亚欧首脑会议,都能见到中欧领导人一起忙碌的身影。他们沉着、冷静、积极、乐观,就如何应对危机、发展关系共商大计,共谋良策。
综观当前中欧关系,对话、协调、合作成为最显著特征。双方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开创了中欧关系史上的众多“首次”,有力推动了中欧合作的全面发展。中国对欧盟投资首次覆盖全部27个成员国,设立直接投资企业近1400家,雇佣欧盟当地雇员1.5万人;中国首次成为欧盟第二大出口市场;2010年前11个月双边贸易额首次突破4300亿美元,全年有望创出新高;中国首次同欧洲国家签署35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开创中欧金融合作新模式;中欧首轮高级别战略对话成功举行;中欧护航舰队首次在亚丁湾海域共同打击海盗;欧盟首次破例参加欧洲地区以外的世博会——上海世博会;中欧成功举办首届文化高峰论坛,不久还将迎来首次中欧青年交流年活动。
中欧合作不仅促进了中欧各自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全球治理结构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二十国集团这一全球重要经济治理平台上,中欧双方加强协调与对话,推进国际机构、金融部门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代表权有了提高。在此过程中,中欧的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双方关系的重要性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强了,互利合作的基础不是削弱了而是更加稳固了。
令人欣喜的是,无论是中国的“十二五”规划还是欧盟的“欧洲2020战略”,都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这些将为中欧长期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尽管中欧之间相互认知与信任还不平衡,欧洲甚至存在一些猜疑、指责的“杂音”,双方在一些问题上仍有摩擦。但是,无论是相互信任的加深,还是摩擦的减少,都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中欧关系发展的历程表明,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是中欧关系继续深化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