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时节,晴朗的天空给了我晴朗的心情,听街道上古城人都这么说:瑷珲镇久远、古老的腰屯村,一到冬天就没啥人住了!偌大个村子就剩下十户八户守着锅台转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屯子每到冬天特别热情,杀鸡、杀鹅、杀年猪的,是“炊烟缭绕待客急,入户农家层层席!”很是沸腾,一派农村蒸蒸日上的景象……
雪后,选定一个晴朗的日子,我怀着重返故里、思念、依恋乡音、乡亲浓浓的心情站在了村口,啊?村容村貌又改变了,水泥路两旁又安设了太阳能路灯、各种网线电缆……一色的砖瓦房,有的还接上了二层楼房。真是农民好年景,年年住高楼啊!眼帘入目的没了鸡飞狗跳、阵阵猫叫……静谧之下,却是天上多了鸟的上下翻飞、鼠类入雪入地乱串的足印……
奔冒着一缕缕炊烟的农户走去,他是退休的老支书,姓王。王书记说:“这是党的政策好,农民真的富裕了。现在是一个腰屯,将来呀,说不定能变出几个腰屯呢!不用打听,哪里都有腰屯的人、腰屯的事!过去这个村依托种植、养殖两大优势打造经济特色走上发家富裕路。现在这个村是生活美酒飘香,感受日子过得清纯、甘甜,该享受生活的时候了!”王书记越说越兴奋,“这就是为什么冬天住户越来越少的原因:有的去三亚旅游;有的直奔小康在三亚买了房;有的去俄罗斯做起了贸易买卖;有的为孩子陪读在黑河城里买楼,有的为儿女备婚买楼;但更多的是在黑河城里买楼居住,家家两套房农村城里两不误,夏天回农村种菜园子,冬天回城里猫冬,过起了‘候鸟生活’!现在农村收成好了,一般农户年收成十万二十万的,租地的种粮大户年内收入百八十万,进城居住买楼、买车、置家业的都不是事,多得去了……”说到这,王书记叹了口气,“像我们这样腿脚不利索、不愿动弹的‘老家贼’只好守护着田园、守护着祖辈依恋的土地啦!……”
走出这个屯子,再回头眺望:渐疏渐稀的炊烟下面,犹如隐隐约约的“伏兵”!虽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上演的“空城计”,却在春暖花开之时一拨拨的又要“伏兵四起”呀!哪,将是又一幅绽放新的生机,景色更美、更加绚丽多彩的画卷啊!
古城瑷珲镇22个自然村屯,1万人口,现合并为16个村屯。每年一到冬天能去城里住楼的成为时尚。除了腰屯以外,入冬进城住楼的,每个村子都有,顶少的十户八户。松树沟170户大村,入冬进城居住比例也高达百分之70多。像我入住的双城国际御景湾社区瑷珲村屯来买楼的就有20多户,有的社区更多。
小村人步入城市,步入城市人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方式,更是我们新时期农民的自豪与骄傲!
入冬,小村虽少了鸡鸣犬吠,然而,渐疏渐稀的炊烟又包含了多少温暖和一年四季的走势呢?也许留给我们的画卷会更美、更有诗意和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