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行业动态 文体新闻 边境旅贸 民生新闻 全市各地 俄罗斯信息 阅读俄罗斯
时空黑河 生态黑河 新闻纵深 新闻专题 黑河概览 国内要闻 国际热点 评 论 服 务 媒体看黑河
·阿联酋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证  ·过期药品往哪扔?  ·三招防范出境游信用卡遭盗刷  ·今年9月1日起这些新规为你我解忧  ·国管公积金最新提取流程  ·不动产登记,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微信旅游”需谨慎  ·警惕朋友圈这6个“坑”  ·家用液化气瓶有“三忌”  ·国家质检总局:几乎所有进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国标准情况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时空黑河 正文
人物春秋:鄂伦春族风情诗作第一人——边瑾
http://heihe.dbw.cn   2016-01-05 09:24:27
黑河日报手机报 权威的视角 丰富的内容
周一至周五 每天以彩信形式发送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编辑短信HHRB发送到10658333,根据提示回复Y即可。

  有句民谣,叫做“身在宝山不识宝”。人们经过广泛涉猎比对才惊奇地发现,我国最早的鄂伦春族风情诗作竟然产生于百年之前瑷珲县的深山密林中,其作者边瑾也是迄今为止我国鄂伦春族题材诗歌特别是鄂伦春族风情诗作的第一人。

  边瑾,河南安丘人,民国五年被黑龙江镇安右将军、黑龙江护军使兼民政长朱庆澜聘为库马尔路鄂伦春第一小学校长,校址在现锦河农场一分场41队,即宏胡图。与逊克县车陆鄂民初等小学、墨尔根鄂伦春小学(不久“迁至库路哈尔通屯”)相同,是当时我国三所省立鄂伦春族小学之一。新生鄂伦春族乡首任乡长吴春和及吴银河等30人均为该校在册学生。

  按《黑河晚刊》《边瑾孤本〈龙沙吟〉回归瑷珲》一文介绍,边瑾一生留有诗作遗稿32首,6364字。翻开民国九年《黑龙江瑷珲县志》,里面收入他的诗作依次是《鄂伦春纪事诗三十二韵》、《鄂伦春竹枝词》、《鄂伦春纪事诗三十韵》和《龙沙吟》四首。其中前三首皆为鄂伦春族风情诗。他以浪漫与纪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自己对瑷珲山水风光爱恋之情,对鄂伦春族同胞淳朴善良认同之感受,对国殇愤懑之遗憾,以及对亲朋好友眷恋之心绪,跃然纸上,情深谊长。特别是通过与鄂伦春族同胞朝夕相处并亲自调查,以格律诗形式比较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我国未曾有人涉猎过的鄂伦春民族风情。

  “山南山北绿重重,家住凌霄第一峰。十五女儿能试马,柳荫深处打飞龙。”这是一首脍炙人口且流传很广的赞美鄂伦春族姑娘能骑善射本领的诗词,是民国九年《黑龙江瑷珲县志》卷十二·艺文篇刊载的32行《鄂伦春竹枝词》的节选。该卷刊载的鄂伦春族风情诗作共三首,1962字,除正文158句、854字之外,尚有自注84处1108字。调查其写作时间应该在民国七、八年间,而民国九年版的《黑龙江瑷珲县志》也成为我国最早出版发表关于鄂伦春族题材诗歌作品的志书。

  关于边瑾的鄂伦春族风情诗作,基本上集中在本文所列举的前三首132行的诗作中。其主要特点:

  首先是全面。诗作几乎涵盖了鄂伦春族生产生活的全部内容。如,“御冷茅为屋,充饥肉作粮”,仅仅十个字,就将鄂伦春人以桦皮为屋、兽肉为粮的生活场景勾画得淋漓尽致。诸如此类民俗记述事项粗略统计竟达70项之多。按民俗分类可划分为生产、住行、服饰、饮食、礼仪、婚俗、丧葬、占卜、宗教等等各主要类别,实为难能可贵之史料。

  其次是详实。每个民俗事象,几乎都有自注的详解说明,如,追风飞赤兔(鄂伦春人善骑),饮血觅黄羊(实为狍子。每得黄羊,即生擒饮其血,云:能医喘);冰雪婴儿孽(小儿出生即用冰雪擦洗周身),蓬高孕妇床(孕妇将产时,每于野外或山中,择避风处,弄以火旁,积蓬高裨,孕妇卧于其上,以诞生小儿);纳屍分燕翼(人死先以桦皮包裹架于树上,越一二载,始兴取下,置诸槽内,埋于地下。彼时,会葬亲友,分立两行,如燕翼然),悬儿为避狼(猎时将小儿置摇车内,悬于树上,以免为狼所食);休说移房妇(兄死后,弟娶其嫂,曰:移房),争夸入赘郎(鄂俗招赘者多);酒马订婚仪(两姓结盟时,男家携猪酒至女家约亲朋故旧聚饮复纳马匹以带禽仪名曰吃察离);儿生未嫁时(吃察离后,即许夫妇同羁,惟婿常住岳家,待完婚时恒有子女者,故余常吟竹枝词以记其事云:察离吃后两无猜,新婿新娘任往来,待得良辰来大礼,小儿小女绕妆台),等等。

  再次是古朴。对各种民俗事象如实记述,仅作文字修饰,不作猎奇贬低描述,十分难能可贵。例如,在描述鄂伦春族妇女爱美之心时,坦然写道“不施脂粉不梳妆,闲采野花插鬓旁”,短短的14个字让读者眼前豁然一亮,一个爱美、又有点野性美的鄂伦春族女性形象,显得那样自然古朴原始可信。又如“室有皮千束,窗无纸半张”的诗句,同样既具有文学色彩,又不失真实古朴的特点。

  遗憾的是《黑龙江瑷珲县志》可能因为空间有限等原因,没能把边瑾全部诗作收入志书内。而没有收入书内者,不乏精品之作。如在《过盘山沟》的诗作中,作者以轻盈的笔触写道:“绕过盘山一径斜,小桥西畔有人家。层峦直接栖林地(旧时,外人对居住山林里的鄂伦春人的称谓),红粉映坡芍药花”,虽寥寥几句,却突显诗句轻盈唯美。令人惊奇的是,在《观猎》诗作中竟然记述了如下史实:“桦嶺秋高野兽肥,匆匆猎马去如飞。半山红树斜阳外,喜见双童搏虎归”。鄂校学生白连珠,年方十二,及其内弟莫姓者出猎,共搏一虎,十二岁就能和小伙伴一起猎虎,不要说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可能是罕见的。此事如真,足见鄂伦春族少年时期就骁勇善战,强悍无敌,训练有素,狩猎本领极强。

  边瑾在库马尔路从事鄂伦春族儿童教育和鄂伦春族文学创作期间的相关历史背景,在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鄂伦春调查研究组长达17万字的调查报告《黑河地区鄂伦春族历史调查》(1959年出版的《吉林师大学报》第3期)中,多有相关记述。诸如,“1914年,护军使兼民政长朱庆澜电:为使鄂伦春免致向外,决定兴学,令速筹备,于8月1日一律开学”、“1914年6月24日,库马尔路协领公署呈请黑河观察使将库马尔路小学设于宏胡圗屯”、“1918年,库马尔路进行有关鄂伦春族分布地区、人口、生计、风俗的调查”等等。

  边瑾是民国四年,即1915年带着岳父和两个弟弟到瑷珲供职的,距今101年。边瑾在瑷珲的十年中,于民国七、八年间参与了鄂伦春族民俗调查活动,以诗歌形式记述下来的极具历史、民族、民俗等多学科研究价值的文史资料留给后人,还在开展鄂伦春民族教育中做出了贡献,深得鄂伦春族同胞爱戴,得到地方政要的肯定。

  边瑾供职期间,由于身患中风,发妻过世,步履维艰,不得不于1925年返回原籍,十年后离世,年仅50岁。当边瑾离开瑷珲91年之际,黑河历史文化研究者们通过大量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边瑾不仅仅是“瑷珲千”鄂伦春族儿童的启蒙老师,一位抛家舍业、甘为鄂伦春族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行者;一位具有血性男儿气质,以浩然正气写下著名诗作《龙江吟》的爱国诗人,更是中国首位鄂伦春族风情诗作的艺术家。

 
作者:白水夫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安静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