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市城管执法局的汪洋来到爱辉区四嘉子满族乡卡伦山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对此,村民一脸疑惑,怎么来了个年轻人?“第一书记”是做什么的?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汪洋和村干部一起脚踏实地地为村民排忧解难,解决农村民生实事。如今,村干部和村民都对这个年轻人竖起了大拇指,希望他能呆久一些。
自从开展“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活动以来,到卡伦山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的汪洋就把村民的难事当成自己的大事,时刻想着帮忙解决。他特意买了个笔记本,专门记录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的群众困难事情。通过走访了解,他发现该村部分村民没有外出打工,农闲的时候没什么事,在家里也没有什么增收项目,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是他记在“民情笔记”里的首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村民的就业就是我们驻村工作的重心之一。”汪洋很快找准了工作方向,他亲自到村民家中了解情况,对就业人员的年龄、技能、文化程度、就业意向等情况进行登记,然后针对每个人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帮扶。他还请来市就业局工作人员带来企业用工信息,与企业对接,进行针对性地免费技能培训,培训内容涉及缝纫、烹饪、汽车修理、美容美发等。对于缺乏自信,没有明确职业目标的村民进行就业知识宣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转变就业观念,帮助村民走上工作岗位。经过一系列的帮扶指导,卡伦山村很多村民找到了工作,甚至还有远赴大连、广州、深圳等地当起了“长期工”,村民对这个年轻人竖起了大拇指,逢人便夸:真是要好好谢谢我们的“第一书记”了
农村是最广阔的舞台,村官是最小的‘官’,只有理清思路才能有所作为。勿以善小而不为,把做好群众关心的每一件事作为农村工作的目标,才能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这是汪洋“民情笔记”扉页上的题词。翻开他的笔记本,上面记下了诸如“乡亲们平时的文化生活太匮乏了,要搞个农家书屋,让大家农闲时间去那里看看书,充充电;村里道路边沟有些脏乱了,要想办法修整一下”……还有很多事情在等着汪洋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