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整村土地流转,把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发展第二、三产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孙吴县北孙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出了有益尝试。
北孙吴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在北孙吴村农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北孙吴村农民冯世刚于2014年6月注册成立,是集农机作业、水稻、玉米种植、粮食烘干于一体多元化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有150余户农户带地8100余亩加入。合作社长期雇用工作人员30名,管理人员8名,拥有大小农机具100余台(套),水稻育秧棚142栋。合作社建立健全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完善各项管理机制,使经营更加规范化。2014年,合作社总收入1000万元,实现利润300余万元,社员分红达100万元,全体工作人员年平均工资超过4万元。
北孙吴村是一个有147户农民的中小村屯,全村有耕地467公顷。2014年,冯世刚把该村95%以上的耕地都流转到了合作社,实现了整村土地流转。
冯世刚介绍说,北孙吴村耕地分散,每户也就二三公顷耕地,以前主要种大豆,土地产出率低,一公顷土地也就能赚3000元左右,坏年头还不一定剩钱,靠种这点地,农民也就勉强维持生活。特别是这点地把农民拴住了,没精力干别的。为带领农民致富,2012年,冯世刚牵头组建了注册资金100余万元的农源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承包村里土地。
“2012年,我包了村里100公顷耕地,全都种了玉米。”冯世刚介绍说,“当年和农民签订的合同是每公顷保底4000元,超过的45%归农民,剩余的归合作社,农民的粮优先卖给合作社。”
“头一年,收成不好,每公顷地也就纯收入4000多元,都分给农民了,合作社闹个白玩儿。”冯世刚说,“但农民看到了地包出去的好处,抢着把地包给合作社。2013年,合作社包了400公顷,到2014年,全村耕地的95%以上都包给了合作社种玉米和水稻。”冯世刚又介绍:“农民也从中受益,2013年大灾之年每公顷还分了6000元,2014年分了7000元。”
今年,合作社规模经营耕地15000亩,其中,种植水稻1000亩,玉米14000亩,水稻亩产超过了千斤,玉米亩产也在1500斤左右,总收入将达到1500万元,实现利润400万元以上。
地包给了合作社,农民可以腾出身子去打工、种蔬菜、搞副业,增收途径多了。
在北孙吴村许多村民家的院子里,记者见到了很多蔬菜大棚。村党支部书记王亮告诉记者,村里很多农民都有种棚菜的习惯,县城里市场上卖的时令蔬菜很大一部分都出自北孙吴村。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地包出去了,种棚菜的人更多了。
王亮介绍说,他家的3公顷耕地三年前就包给了合作社,第一年分到12000余元,第二年18000元,去年分红20000多元。地包出去了,腾出身子了,“打工、种菜、外加包地收入,一年全家收入六七万元,比光种那点地强多了!”王亮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今年,合作社又与河北村、新兴村村民签订了土地租赁合同,新吸纳河北村近百户农户带土地5000亩加入合作社,把500余名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劳动力转移收入增加了540余万元,从事棚菜种植等其他产业收入又增加了50余万元。
“北孙吴村所有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收入增加了2至4倍。”孙吴镇副镇长贺海波介绍说。
据了解,2016年,合作社还将依托孙吴县兴北灌区改造项目,计划投资1200万元,利用国家土地整理项目改田,在兴北灌区改水田10000亩,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