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郑州12月7日电 80%是山区,城镇化率却高达56.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至1.9∶1,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166元,远高于9892元的全国平均水平。这个地方就是愚公移山故事的起源地——河南济源。
“不论城市乡村,让大家共奔小康,是济源多年来的‘愚公志’,今天终于实现。”济源人自豪地说。
思礼镇水洪池村村支书苗田才,是村民们心中的“愚公”。30年前,为了让小山村能与外界互联互通,苗田才带领7名党员、56名壮劳力,集资9700多元,经过10年苦战,辟出10余公里的一条山路。这样的“愚公”,在济源不胜枚举。
“修路、架桥、钻井、通电,只能解山区群众的燃眉之急。”济源市委领导班子认为,让村民走出大山,让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更精准地辐射他们,才是根本之策。为此,济源花了11年,让居住偏僻、居住零散、居住地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的村民都搬迁下了山。
搬迁中,宅基地分配又是大难题。“我们采取两次抓阄的方式决定,每户各出一个代表,第一次抓顺序,第二次按第一次抓的顺序,再抓宅基地的位置,大家心服口服。”原小沟村村干部赵合敏告诉记者,村里还规定:年满20周岁的男娃才可独立门户。“当时村主任的儿子差10天20周岁,愣没分着地。很多本来想找村委通融的人,再也不好意思提自家娃的事。”
致富奔小康,必须有产业支撑。“如果没有坚实的产业经济作为支撑,济源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济源市委主要领导说。
作为中国企业500强,豫光集团一直是济源的骄傲,2014年纳税3.2亿元,每年带动当地就业超过1万人,现有员工近7000名。“早在2002年,集团领导就力排众议,成立废旧有色金属回收有限公司,开始探索再生资源开发之路。”豫光集团总经理助理孔祥征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豫光炼铅法’,2003年起开始攻坚,直到2010年才顺利投产,一般公司很难坚持下来。正是拥有了核心技术,集团才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