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政府工作报告》增进民生福祉“二十件实事”中提出,“实施开发式扶贫,全市完成14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减少贫困人口5230人。”目前,已近年末,成绩如何?近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市农委,了解相关情况。
据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共有贫困村131个,占全市村屯总数的20%;贫困人口14.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8%;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600多元,约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五分之二。
为让贫困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年初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真扶贫、扶真贫”指示,通过“群众选项、集中力量、分批实施”整村建设模式,先后实施了38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预计可实现减少贫困人口4.8万人,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目标。
“第一书记”深入村屯解难题。组织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省直机关选派4名同志、市直机关选派30名同志、各县(市、区)选派161名同志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其中党组织软弱涣散村85人,贫困村131人,其他类型村70人。至此,我市按照省委的要求,实现了贫困村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村第一书记全覆盖。
“资金整合”力度加大得实效。我市科学制定扶贫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有力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采取“财政专项、地方匹配、社会帮扶、农民自筹”等模式推进整村建设,村均投入由过去30-5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左右。2014年14个贫困村及2015年24个贫困村,总投资1.01亿元,让贫困村民真真切切得到了实惠。
“生产设施”改善升级显成效。一组组数据,描述了农村贫困人口喜人的变化,新建水稻育秧基地15亩、塑料大棚1.3万平方米、养殖基地1个,养殖奶牛5头、肉牛250头、绵羊700只、肉猪800头、林蛙1000只、狐貉100只,新建饲料房舍1920平方米,稻田养蟹530亩,新修农田路34.6公里,购置拖拉机1台。粮食烘干塔1座,新修排涝沟13公里。改善基础设施,泥草房改造80户,修建农村道路16.96公里,村内水泥路40公里、红砖路8公里、沙石路2公里,桥梁5座,桥涵216个。改善人居环境项目,栅栏2.7万米,路灯471盏,路边沟3.3万米,改造厕所364个,安置垃圾箱65个。新建村村通广播1台、卫生所666平方米、村民活动室194平方米、休闲广场7200平方米,自来水入户754户,新入户数字电视150户,挖掘人畜饮水井1眼、井房60平方米。
“扶贫脱贫”探索发展新模式。真正脱贫,就是要帮助贫困村民实现小康。我市按照“集中投、规模化、全带动”产业扶贫模式,做强做大县域增收主导产业。围绕特色种养业,扶持18个村,35个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近2万贫困人口。探索扶贫新模式,结合省“百社千企万人”就业扶贫三年行动、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6项试点,我市积极开展小额保险试点工作,为1.54万外出务工人员购买小额意外伤害保险。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试点,组建合作社4个。建立扶贫互助资金会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