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北安市被省确定为“救急难”综合试点单位以来,北安市不断强化“六项保障”,编牢密织社会救助安全网,确保“救急难”真正为民托住底线。
强化政策保障。制发了《北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社会救助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社会救助体系和发现机制建立、资金筹措和保障、各部门职责进行明确,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保证了“救急难”工作政策支撑和措施保障。
强化人员保障。由全市“救急难”工作联席会议的35家成员单位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组织,负责日常“救急难”工作。4个社会救助部门、9个乡镇、6个办事处和19个城市社区安排了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市社会救助大厅配备了一名干部和9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市社会救助综合协调、分办转办、及时办结及疑难解答,有力保证了“救急难”工作有专人管理、专人负责。
强化场所保障。成立了北安市社会救助服务大厅,设置了城市低保、农村低保、高龄老人、医疗救助、慈善捐赠等9个服务窗口,选调专职人员专项从事工作。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深入开展延时服务和延伸服务。对9个乡镇综合服务站、19个城市社区基础设施进行维修维护。
强化资金保障。设立北安市社会救助资金专户,将上级拨付的救助专项资金、地方匹配资金、低保结余资金全部纳入专户统一管理,并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资金审批制度。开展“慈善一日捐”活动,号召全社会共同关心社会救助工作。将慈善捐款融入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了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有机融合。
强化技术保障。实行“互联网﹢救助”模式,在网络平台建设上,与国家民政部指定的科技公司合作,搭建了一门受理、分级审批、分办转办、各负其责的“救急难”软件系统。同时,把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信息通过新媒体向社会公布,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弱势群体、帮助困难群众。
强化工作保障。实行救助对象、救助标准、分级审批权限、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六确定”,让突遇不测、因灾因病陷入生存困境的群众得到及时救助,使他们遇难而不难,遇困有人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