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血红色的残阳,在如丝的细风中,徐徐沉向森严坚硕的城墙墙头。与夫人随着最后一拨游人,涌入蓬莱水城的振扬门。
永乐年间,日本正逢南北朝封建割据时期,败北的封建主,就收买纠集武士、浪人和海盗,在中国沿海不断登陆烧杀抢掠,史上称为“倭患”。是年,朝廷分别在山东、扬州、金山、浙江、福建、广东设立备倭都司,专事铁腕平定倭患。蓬莱水城,就是山东备倭都司所在地。
水城顺沿蓬莱丹崖南坡修筑,与田横山东脚相衔。城心拓挖通海大湖,取名小海,专用操练水军。湖上架一五孔起拱石桥,称谓太平桥。从蓬莱阁东延的山梁,凿开一道天桥引入海水。天桥不是很宽,只容小型战船进出。
残阳完全埋进了西城墙外边。殷红的余晖把城墙衬托得更加敦厚雄浑。小海,也笼罩在温馨的余晖里,槽形的湖面,忽闪着深深浅浅的红晕波光。
湖东岸,距城墙之间开阔之地,是点兵校场。营舍、马厩、幡杆、跑马道一应俱全。紧邻校场,就是青砖小瓦的备倭都司府了。
都司府正门广场,迎门耸一照壁,左右各置一饰漆红牌楼。门前两只怒目圆睁的戏鼓石狮。石狮侧面安放拴马桩、下马石。
敞开的高门下是组仿铜雕塑:一名身着战袍、腰挎弯刀、手持捷报的信兵,飞身下马,疾步奔上踏步。
正门楹联字迹有些斑驳,但在黄昏微光下依然熠熠生辉:口鱼寨中蛰龙复起蓬莱阁下征帆再扬。
过了前厅,是一天井小院。从小院进复门就是都司令堂了。高阔的复门之上悬一匾额,上书四个苍劲大字:镇海平疆。前后门柱裱有双套楹联,前联为:重志成城写百年壮志重显威仪仰千古高风;后联为:下西洋百万雄师冲涛破浪威名扬天下入东海无敌舰队掠岛平波倭寇散云宵。真可谓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扬眉吐气。
面对静谧无声的令堂,历史的清晰回响,仍可撞击你的心扉。尤其蓬莱人、平倭名将戚继光“封候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铮铮誓言,余音在耳。
深得佑国大臣张居正倚重的戚继光,率领英勇善战的“戚家军”,从胶东到台洲,一路刀光剑影,横扫倭寇,在历史的回音壁上,写下了不朽的战绩:白水洋之战,围歼倭寇2万,斩首344颗,擒5人,己阵亡陈四等3人;林敦之战,烧、淹倭寇3000,斩首960颗,己阵亡90;平海卫之战,斩首2626颗,己阵亡金渔等16人;仙游之战,歼倭寇1000,斩首498颗…从此,中国沿海安定生息几近百年。
出了都司府,似乎是在踩着历史的沉重足音,漫步来到太平桥头。薄薄的圆月,不知何时斜斜地贴在振扬门楼上。
桥头,扶栏回望暮色中棱角分明的备倭都司府,在清清的月光里,大大地演绎成了四个字——“武威国仪”。
丹崖之上刚刚点亮的灯塔之光,与坠在小海里的飘飘月影,一远一近,一高一低,奇妙地点缀着蓬莱阁的夜色。
太平桥下,搭上乳白色“秀珍”快艇,缓缓驶出天桥。
驶进宽阔无垠的黄海,快艇左转,加大马力,轰鸣着在艇尾犁出一道雪白的浪花。
夜幕完全降了下来,近处的丹崖怪石,远处的长岛群山,都罩在了月光朦胧的幕墙里。索性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构画着飞掠而过的天后宫、三清殿、小赤壁、赭红岩、古栈道……忽然间,艇身夸张地倾斜,在疾速中兜了个很大的弯。该是在“一册分二海”的黄渤分界线掉头了。
小艇减慢了速度,最终马达熄火靠在了泊位上。艇师傅客气地告知,三仙山到了。上岸向左转,就是八仙过海像。
几声爆竹,几羽礼花,划破了寂静的沙滩。回望宝石般镶嵌在海天之间的丹崖,凌空飞出的蓬莱阁优美的戗角,正托举着一轮中天皓月。 2015年仲秋夜于蓬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