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小的时候,书是稀缺资源,似乎不论什么样的书,拿在手上就能读得下去。现在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书店里的书琳琅满目、极为丰富,而且电子读物、网络读物更是铺天盖地一般。因此,一本新书出来,如果没有相当的水准,恐怕很难让读者读得下去。因此我觉得,如果出版一本书,最起码的标准是要让人读得下去(纯理论性的除外),否则似乎就没有出版的必要了。
我的老朋友王伟刚继画撰体文集《雪浪花》之后,新书《行云集》即将出版,我有幸成为书稿付梓前的第一读者。
收入《行云集》的许多散文、游记在《黑河日报》和全国许多报刊发表过,还有一些在网上和伟刚的微信里推送出来,大部分我都悉心品读过,的确水平很高、品位很高。我曾和重伟(作家)说过,伟刚现在的散文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不仅捕捉灵感更加洗练、对文字的驾驭更加娴熟,而且每个作品都能让人读得下去,着实引人入胜,真的可喜可贺。
伟刚写散文,也写诗,而且他的许多散文就是散文诗,拥有优美的诗句、流畅的旋律、和谐的韵味,铺陈在你的眼前,萦绕在你的耳畔,回味在你的心间。这大概就是伟刚的散文能引人入胜的一个原因吧。
在《北方的海》中伟刚写到:“原本风动中金色的秋野,原本地气升腾油黑的土地,原本潺潺奔流的江河,似乎就在一场雪海海啸之后,戛然静止在了皑皑的白色海洋里了。”文中用动静的笔法,活灵灵地演释了雪海的壮美。在《木棉正红时》中伟刚写到:“霸王岭的长风,同时抚育了木棉树和黎家人的刚毅;昌化江的流水,同时滋润了木棉树和黎家人的柔情。”读后,即使未见木棉红,你也会领悟那树那人之间割分不开的故情。在《蓬莱月》中伟刚写到:“几声爆竹,几羽礼花,划破了寂静的沙滩。回望宝石般镶嵌在海天之间的丹崖,凌空飞出的蓬莱阁优美的戗角,正托着一轮中天皓月。”这是伟刚就在仲秋之夜那天的作品。用“中天皓月”收笔,寓意深长。在《古韵遣风象牙山》中伟刚写到:“六月仲夏夜的山风凉爽无比,蛙声泉声的互动节律优美动听。清幽客栈门前的葡萄树下,支起一张方桌,笼起一簇蚊烟,尝鲜泉水鲤鱼,酌山参泡老酒,与店主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寥寥数笔,感到的、听到的、尝到的、说到的,跃然若生。
近来伟刚走了很多地方,且一地一篇地高产出许多散文游记,每一篇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为什么?因为读着他的散文游记,你可以跟着作者的文字如临其境,而且会从作者独特的视角中深化你的认识,升华你的认知,勾起你随之一游的激情。这大概也是伟刚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又一个原因吧。
在《阿尔卑斯山》中伟刚写到,“在欧洲的八天时间里,有五天是沿着阿尔卑斯山脉穿行,经过四个国家。”“这条山脉并不是有一个或几个山峰,而是龙脊一般,随时都会凸起一束束直插苍穹的峰尖,不是‘乱石穿空’,而是‘乱峰穿空’。”夜幕下的阿尔卑斯山“却严严实实遮住了落日,而后又十分慷慨地让晚霞的余晖尽情释放。”“宁静的山拥揽着宁静的山城……山的曲线和山城的灯光,在湖面投出梦幻般的倒影,成双成对的水鸟,在波平如镜的倒影上飞落,不时掀起一道道银色的水线。”跳跃迭进的描绘中,既有山的险峻,亦有山的静谧,更有城和物的灵动。在《诗意古楼》中伟刚写到,“有多少人因为看了土楼,才确信中国的乡村建筑文化是如此绚丽多彩;有多少人因为看了土楼,才确信我们的祖先艺术理论是如此美妙神奇。”“几十座错落有致的土楼,依山傍水连成柔韧有余的半月形楼群。远处观望,很紧凑很有亲情。”“赵氏方形土楼的唯美,不单凝固在中华红的元素里。那古朴的大青瓦,那方沿园口的提水井,那高门槛两旁的下马石,那丈余对开黑漆大门铜狮扣环,那挂在墙上梁上柱上的斗笠、竹筐、干菜、绳索、蒲扇、木叉渔网,无不物化着中国魂的唯美元素。”“伫立天井下翠绿翠绿的草坪中央,呼吸着嘉靖年间沉淀下来的乡土文明气息,凝视着老人清瘦的背影和烟雾后的故事,不能不令你感叹:土楼之所以令人所观瞻,为海内外所仰顾,不正是因为土楼意境中包容着那么多渊源的、民族是事的内涵吗?”多么细腻的观察,多么精彩的用笔。
旅游热已然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景区人满为患已经是常态。游人匆匆的脚步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但留在人们心中的多半是一连串的“大概”。然而,在伟刚的散文游记里,却有着细致入微的情景、情节描述,一枝一叶,一情一景,一物一人,更有通古追史的挖掘,娓娓道来,清晰可亲,不仅让你感受到作者超凡的感应能力,也让你细致地体会到景物中细微之处的独特魅力。这大概就是伟刚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另一个原因吧。
在《火山雨》中伟刚写到:“就在此时,芦苇深处‘咕嘎、咕嘎’几声呼唤,一只母鸭率领五六只小鸭崽儿,一游三转地浮了出来。来到河心,大鸭示范着先冲洗脖颈,再梳理翅膀,然后再啄理胸前的羽毛。雏鸭们早已乱作一团。有的一个连着一个扎起了‘水猛子’,有的爬上大鸭的背上玩起了‘滑梯’,有的把翅膀煽动成了水中的‘风火轮’,那个小不点儿追逐起了河面上的雨泡泡。”在《朱家角小吃》中伟刚写到:“就说饼的大小、厚薄、酥软、内层、夹馅,真的是五花八门。阿梁状元饼用九头荠菜切馅,然后以腌制好的梅菜五花肉调和。酵母面包馅擀饼留出气肚,最后平锅碳烤,皮黄馅嫩出锅,香气四溢。缙云烧饼也很有名,个头宛如柿饼,买一个尝尝,一口还没咬透,酥??已经落满衣襟。还有一种更酥的饼,叫袜底酥,饼形如儿童袜底,薄薄的,薄如蚕翼……”
一篇好的作品不仅让读者享受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让读者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感悟、有所升华,散文的魅力也恰在这里。收入《行云集》中的大多数作品都达到了这样的境界,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大概也是伟刚的散文能引人入胜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在《火山莲》中伟刚写到:“一枚火山莲在一丛芦苇裹着的礁石上鲜活盛开的时候,谁都会茅塞顿开。为什么火山莲冒着化为乌有的生命之险,也要前赴后继地探索生存之路,这不正是所有生命进化的精神所在吗。”在《峰回树影》中伟刚写到:“无论峰回多少重,还是路转多少道,树木一定相伴左右。越是在环境原生、人烟罕至的地方,越是在高处清寒、人行艰难的山峰,树的生长就愈加奔放,生长的形态就愈加完美。”在《古今景德镇》中伟刚写到,“就要惜别景德镇了,景德镇很值得朝拜。我蓦然觉得,那些琳琅满目的陶瓷所闪耀的灿烂光泽,不正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的生命之光吗。”在《中华门记忆》中伟刚写到,“苍天有知,苦难愚腐的中国已经过去,中华门见证了一个内乱而软弱民族的屈辱历史,更会见证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和强大。”
一部能引人入胜的书一定有许许多多的可圈可点之处,我以浅读粗识谈了自己的看法,相信每一位阅读此书的朋友们都会得出更多更深刻的结论,也希望大家能把真知卓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或许这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伟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有着坚实的文学功底;有着不菲的工作业绩,也有着繁多的文学作品。作为从政者的伟刚已近退休了,但作为文学家的伟刚却风华正茂,正是激扬文字的青春时代。相信伟刚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不会辜负值得歌颂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悠悠历史和灿烂文化,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