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这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在神州大地被广为传唱。近日,在第二届“歌颂黑龙江合唱艺术歌曲总决赛”上,由黑河好声音歌唱团演绎的《乌苏里船歌》,回荡在省歌舞剧院的舞台上。技惊四座的演出为他们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广泛的赞誉,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龙江观众,听到了来自黑河的“好声音”。
“这并不是我们第一次获奖。”黑河好声音歌唱团的付守吉团长介绍:去年十月由中国合唱协会组织的首届浪漫之都——大连之旅全国合唱大赛上,黑河好声音歌唱团就拿到了金蔷薇奖(二等奖)。
说到曾经的荣誉,付团长的脸上笑开了花:“那是我们第一次参加如此高水平的比赛,全国31个省区69支参赛队伍,其中不乏新疆建设兵团合唱团、解放军八一合唱团这样全国顶尖的强队,但我们还是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今年再次进军省城哈尔滨,30多支参赛队伍,同样强手如林。经过初赛、决赛的激烈角逐,黑河好声音将一首著名的《乌苏里船歌》完美呈现,美妙、和谐、悠扬的歌声富有极强感染力和穿透力,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高度评价。
从黑河这座小城走出的合唱团,如何在强者如云的全省乃至全国比赛中屡获佳绩?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了黑河市群众艺术馆,来到了黑河好声音歌唱团的排练室。
长期以来,黑河仅有的几只业余合唱团队,以自娱自乐为主,演唱水平不高,始终未成规模。2013年11月9日,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到一起,成立了“黑河好声音合唱团”。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要让黑河有一支像样的合唱团队,用歌唱宣传黑河,让黑河的好声音传遍全国。
在黑河,这些人的确都是广为人知的“好声音”:各学校的音乐教师;各单位的文艺骨干;各文艺团体的知名歌者、甚至不乏国家一级声乐演员,常年活跃在文艺舞台上。他们,代表着黑河声乐表演的最高水平。
短短一个月,好声音歌唱团迅速发展壮大,由最初的20人左右,扩充到了80余人,大家对歌唱团的未来,信心满满。
聚在一起的第一次排练,大家面面相觑,有些目瞪口呆:这些平日里颇具造诣的歌者,合唱的声音听起来却不大对劲,嘈杂、纷乱,全无应有的韵味。爱辉区文化艺术馆馆长王兆明发现了问题:一个好演员在独唱时,会将个人对歌曲的理解融入到歌曲表达上,声情并茂,将歌曲演绎出自己的特色;而合唱却并非简单的声音集合,对演员之间相互配合度和内心默契感有很高的要求,诸多方面必须达到和谐统一。想取得应有的效果,唯一的办法就一个字:练!
团员们平日里工作繁忙,想聚齐所有成员统一排练十分不易,但大家深知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对合唱艺术的重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为了提高演唱技巧,他们放弃休息,推掉应酬,甚至顶住亲朋劝阻的压力,在群众艺术馆提供的排练室里“夜夜笙歌”,他们努力改变着自己原有的歌唱习惯,只为了能尽快融入集体,让“好声音”听起来和谐统一。
一次又一次的排练,周而复始的演唱,大家不畏枯燥不厌其烦,全神贯注精神抖擞,充分利用每个人在各自擅长领域的优势,取长补短,彼此照应,力求达到声音协调声部均衡,呼应完美配合默契。每一位团员都在排练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汗水,才换来了演唱水平的不断提高。
付守吉幽默地调侃:“别看我也是国家一级声乐演员,现在让我独唱,我都不会了!”
“我们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跟每个人的付出都是分不开的!”团员许耕春动情地对记者说,“好声音能唱响黑龙江,靠的是团队的凝聚力。大伙儿齐心协力,才有今天!”
经费紧张,演出服装和参赛费用常常靠团员自掏腰包,却从无怨言,集体活动没有一个人掉队。去大连参赛,旅途十分艰辛,大巴车一坐十七个小时,为节约资金,他们不去沿途的饭店而是自备吃喝;参赛之后立即回返,在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都没能去看一眼大海。
许耕春说:“为了心爱的合唱事业,付出再多,我们也心甘情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