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行业动态 文体新闻 边境旅贸 民生新闻 全市各地 俄罗斯信息 阅读俄罗斯
时空黑河 生态黑河 新闻纵深 新闻专题 黑河概览 国内要闻 国际热点 评 论 服 务 媒体看黑河
·阿联酋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证  ·过期药品往哪扔?  ·三招防范出境游信用卡遭盗刷  ·今年9月1日起这些新规为你我解忧  ·国管公积金最新提取流程  ·不动产登记,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微信旅游”需谨慎  ·警惕朋友圈这6个“坑”  ·家用液化气瓶有“三忌”  ·国家质检总局:几乎所有进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国标准情况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安娜在中国的百年情缘
http://heihe.dbw.cn   2015-09-11 08:01:50
黑河日报手机报 权威的视角 丰富的内容
周一至周五 每天以彩信形式发送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编辑短信HHRB发送到10658333,根据提示回复Y即可。

  玛丽娃·伊万诺夫·安娜出生在苏联赤塔区马达加斯市。1930年十八岁的她认识了在那里开照相馆的中国小伙宋成,中国人身上特有的精明与热情吸引了率直的俄罗斯姑娘,她决定嫁给他。1932年,安娜和宋成抱着八个月的孩子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回到家乡逊克……

  记者采访玛丽娃·伊万诺夫·安娜是几年前的事情了,如今她已经过世。那时,本以为90岁高龄的老人,接受采访会很吃力,没想到老人思路清晰,语言流畅,记者为她录制了大量的影像资料。苦难的战争和岁月的磨砺没有给这位俄罗斯母亲身上留下太多的痛苦印记,她们民族特有的健谈、善良、豁达的形象一直铭刻在记者的心中。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走进了居住在逊克县的这个家庭,与安娜的家人共同缅怀这位可敬的母亲,影像中老人的诉说再次把记者带到那个时代。

  二战时,面对与家人失去联系,与不同文化习俗的公婆相处,因为有爱的力量,她坦然走过……

  安娜出生在前苏联赤塔区马达加斯市。1930年十八岁的她认识了在那里开照相馆的中国小伙宋成,中国人身上特有的精明与热情吸引了率直的俄罗斯姑娘,她决定嫁给他。爱情将两个年轻人的心拴得牢牢的,他们冲破家庭的阻力,缔结了异国情缘。1932年,他们怀抱着八个月的孩子,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从此,母亲的爱情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生根、开花、结果。

  老人的小儿子宋钦林告诉记者: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母亲一开始还能联系家里,再后来,1941年,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跟家里断了消息。父亲是地道的山东人,与母亲在一起,不同的国籍、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注定了异国婚后生活习惯的不和谐。当父亲领着一位金发碧眼、穿着“布拉吉”的洋媳妇站在穿着“缅裆裤”的爷爷奶奶跟前时,二老惊呆了。在邻里的新鲜感与耻笑之后,封建的爷爷奶奶下决心要“捋顺”这个洋媳妇。

  聪明的安娜很快学会了中国话和使用筷子。但是,让一位工业发达国家走出的城市女子很快入乡随俗,实在是太难了,仅饮食习惯不同就让她苦不堪言。安娜每天吃在苏联看都看不到的地瓜,帮公公婆婆干活,抬粪往地里送、给庄稼浇水。日子再难,安娜也默默承受着。对于这个阶段,安娜不喜欢回忆,在她只言片语中记者感悟到了不同的国度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的确是考验爱情真挚与否的试金石。

  东北沦陷,面对失去亲人,重操旧业,因为要生活,她坚强走过……

  由于生意难做,丈夫不久又重操旧业,回到东北的奇克特(现在的逊克县)开照相馆。1938年,大儿子五岁,二儿子三岁,丈夫捎信让安娜到黑龙江生活。而此时,东北三省正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这次前往逊克的经历给安娜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据安娜生前介绍说:当时她从山东乘坐海船到的大连港,住在码头的旅馆里,带两个孩子,扣着门睡觉,日本鬼子查夜时,把门挂钩撬开,进门拿枪吓唬孩子,看到一个俄罗斯女子领着两个孩子,逼问她的通行证,还不停纠缠,把小儿子吓到墙角里不敢出来,后来多亏店主解围,可就从那时候开始老二吓着了,一直病着,后来就没了。

  到了东北后,安娜便与丈夫以照相为生,取名小康相馆。生意时好时坏,《逊克县志》上记载:小康相馆是逊克县第一家照相馆,直至二十世纪60年代小康相馆才退出历史舞台。

  安娜生活中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和俄罗斯姐妹们过巴斯克节了。巴斯克节是俄罗斯的传统节日。在俄罗斯这天,人们拿上鲜花和食品,来到亲人的墓前缅怀先人。每到这天,远在异乡的母亲总是和当地的俄罗斯伙伴一起度过。

  那个颠倒黑白的年代,为了见到亲人,付出惨痛代价,因为她坚信这个世界有爱的力量,她沉静的走过……

  日子飞快地流逝着,生活不管怎样的苦辣酸甜,安娜一直惦记着对岸的亲人。四十年来,她一直没有放弃对亲人的寻找。时光荏苒,音信隔断了四十载的境外亲人终于取得了联系。他们发出邀请函,此时安娜已经年近花甲。这是她嫁到中国四十年来第一次探亲。

  回家的车上老人辗转反侧,耳畔总是响起家乡火车的长鸣。瓦西里大街门牌八号的字样在眼前不断地扩大扩大,眼泪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的流淌下来。当乘务员报告马达加斯市到站时,她的心狂跳不已,她拨开人群、冲出车站,直奔家门,甚至忘记了妹妹还在车站接她。

  四十年的离别,四十年的相聚,离别时还是乌发满头,再见面时已是白发苍苍。他们拥抱着、哭着,哭着、笑着……三个月的探亲转瞬即逝,分别时所有人泪水纵横,这一别怕是再难见面了。他们紧紧相拥,不愿意分开。离别的车笛催得人肝肠寸断,安娜使劲地挥舞着手帕:“再见,再见了!”

  这次探亲让安娜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那个黑白颠倒的年代,回国不久“苏特”的帽子就扣到了她的头上,红卫兵把老人关进了牛棚长达9个月。

  在多舛的命运中,老人没有怨恨,没有诅咒,更没有歇斯底里的呐喊。她以她的沉静、她的涵养、她的智慧把生活中的艰难困苦都一一化解。老人是刚强的,但又是柔弱的,因为,她早已把女性的刚烈化在生活的本色之中。她对祖国、对家庭、对丈夫、对儿女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爱。

  和平时期,她本该叶落归根,因为她的真爱和亲人在中国,她把自己深埋在这片国土……

  历史的阴霾终于过去,两岸又恢复了友好往来。1989年,老人携家人第二次来到俄罗斯探亲,那年安娜76岁,叶落该归根了,家人为老人办了定居手续,可她执意要回中国。老人的家人告诉记者,母亲在中国生活了70多年,她已经成为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她喜欢包饺子、吃汤圆,中国才是她真正的家。7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让这个俄罗斯姑娘与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融为一体。

  翻开历史,与安娜同期来这里定居的俄罗斯姑娘还有很多,在她的相册里珍藏着她们的照片。如今,她和姐妹们带着属于自己的特殊年代的欢乐和悲伤离去了,留给后人的,是对那段历史的深情回忆。

  记者手记:

  这个女人的一生是一个世纪的里程。

  为了爱情,一位天真的俄罗斯姑娘嫁到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与俄国亲人失去联系;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的恶劣行径,让她失去了亲生儿子;“文革”期间,她饱受了委屈;和平时期,她已经离不开中国。她甜蜜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犹如风暴中海面上一叶小舟,无数次摧残,又无数次冲破阻力。老人90年的生命历程,与这个时代同步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这位善良的俄罗斯母亲用坚韧与宽容的一生告诉我们,只要内心有爱,就能编织世间最圣洁、最丰富的人生。本文图片由安娜家人提供

安娜

安娜和她的孩子们

安娜90岁时生活照

安娜和她的母亲

 
 
作者:郭菊 于淑鸿 来源:黑河晚刊 编辑:安静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