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凉意浓,换季时容易引起情绪起伏,包括忧郁、焦虑等。尤其是经历过灾难的人,当整个事件进入平稳期时,正是一些隐蔽的精神或心理疾病慢慢出现的时刻,需要人们及时发现,并求助于专业医生进行治疗,通过正常作息等恢复被打破的平衡感,才能避免影响日后的正常生活。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崔永华举例说,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一些大地震等灾害之后,每到周年会出现一次较为集中的亲历者创伤或应激障碍的“闪回”症状。
“患者一到某个时间点或者情境,就想到了当年那种混乱的场面,这种症状可能一年之后才会发现。”他强调,灾后第一时间,也就是短期内精神或心理专家只能发现一些较急的问题,但隐蔽的问题发现不了,而恰恰这些隐蔽的才是最严重的,多数人到一个月后才慢慢出现症状。
压抑创伤 遇刺激易反复
创伤或应激障碍的典型症状包括“闪回”或者闯入性回忆的症状:大脑总有创伤的画面,挥之不去,吓得睡不着觉,失眠,噩梦中惊醒,大汗淋漓,紧张焦虑。还有人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便秘、头疼、心慌、恶心等身体不舒服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遇到这种状况,会采取压抑的手段。但崔永华指出,如果慢慢采取压抑,很多年之后还有创伤,当人生中碰到其他事件,碰到刺激会反复出现。“例如女性小时候受到性虐待,平时不会有反应,但对婚姻生活会带来影响。”这种病症遇到相似的环境会发作,不治疗会影响终生,不要拖延治疗。
崔永华说,这些症状需要求助于专业医院和专业的精神科和心理医生的干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加心理治疗,用一些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结合心理治疗。
旁人安慰 多存在“误区”
对于亲历者身边人给予的安慰是否妥当?崔永华表示,宽慰人心的话经常和心理医生的话“相悖”,存在很多“误区”。
例如有人的亲属过世,旁人会安慰说“不要难过,他去了更好的地方”诸如此类的话。从专业角度并不主张这样做。因为这些话有很多潜台词:“这么好的地方你怎么不去?”可见,平常劝人的话这个时候并不适合。
再例如,孩子失去亲人,旁人会安慰:“你是男子汉,你要坚强。”但这种口号式的劝慰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当事人厌恶。应该做的是引起他哭泣,这时“接纳”才是第一原则:“你伤心难过都是正常的,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都会有你这种反应。”
还有些人可能瞒着当事人亲属过世的消息。但从心理学讲,如果当事人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要第一时间还原事实,主张第一时间告诉他。
转移注意 让心再平衡
出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一个是平衡感被打破,比如灾难前是一种没有伤疤的平衡,灾难就要带着伤疤建立起一个新的平衡才行。再一个就是突然无法掌控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规范自己的作息,在灾难后要尽快把自己的作息调整到跟灾难前差不多,生活、工作、娱乐都要步入正轨,大部分人是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走出灾难带给他们的心理阴霾。
但如果要加速这个过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把注意力从灾难中往平时自己生活中的元素转移,比如跟家人沟通、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加强运动等。
·创伤后常见反应·
亲历者 恐慌感
首先是产生恐慌感,尤其是亲历灾难的人,会感到生命遭受极大威胁,安全感遭到破坏,过后会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情绪,可能一点动静就会有强烈的反应,警觉性增高。
回避情绪
遭受到灾难打击的人,过后可能会出现拒绝看或听与事件相关的信息,拒绝回到事发地点的行为。
愤怒
许多人会经历亲人突然离去的痛苦,可能会产生愤怒的情绪。
普通人 焦虑感
没有亲历过灾难,只是听到、看到的人也可能会有安全感的破坏,在一定时期内容易出现焦虑,易发脾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