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格利,又名李宝太,鄂伦春族,1884年出生。他的一家一直游居于小兴安岭北麓逊克县境内的乌涤尔河、库尔滨河流域,以猎为生。1911年他唯一的爱子李桂下布出世,给全家人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愉悦。由于战乱和瘟疫逐渐渗入深山老林等因,他的父亲和长兄先后去世。李保格利与他的胞弟李英格利一起依靠打猎养家糊口。
1928年,李家兄弟迁居伊春,在陶温尔(汤旺河流域)山林中狩猎为生。李保格利丧偶后,携他的儿子李桂下布、儿媳及爱女李桂丽艳(后改名为李桂香),带领胞弟李英格利等全家人,游居辗转来到了通河县小古洞山里定居下来。
1935年冬季,正值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第四军在通河、方正一带开展抗日斗争活动,李保格利一家与抗联有了一定的接触。由于李氏父子性格豪爽,意志坚强,不畏强暴,富于反抗精神,很快接受了抗日救国的宣传教育,逐步树立了“团结起来,赶走日本侵略者,解放祖国”的坚定信念,父亲与儿子、女儿三人走上了抗日道路,汇入了抗日武装斗争的行列。
父子二人不辞辛劳,不畏艰难困苦,为抗联部队带路,送信,运粮,收集和传递军事情报。后来,抗联第三军执法处设在小古洞山里,正好与李家为邻,李氏全家帮助护理伤员,端屎端尿,为伤病员做可口的饭菜,还采集中草药,协助军医调治伤员的伤病。李桂丽艳更是早起晚睡,为战士们拆洗衣裤被褥,缝缝补补,忙里忙外的不得闲。
1936年初,日本侵略者节节逼近,抗联斗争更加艰险。李保格利妥善安排好儿媳和孙儿,毅然与儿子李桂下布同时加入了抗联第三军。不久,其爱女李桂丽艳也到了第三军被服厂工作。(后来她与抗联朝鲜族战士金大宏结为夫妻,移居朝鲜,成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高级干部至今)。
李氏父子参军后,先是在第三军执法处,后调一师警卫连当战士。父子俩多年的狩猎生涯,养成了吃苦耐劳、先他后我的优秀品格,练就了能骑善射、百发百中的超常本领,在战斗中凸显战绩,部队指战员们无不敬佩。1936年秋,父子随同三军一师在通河、方正一带坚持展开抗日游击战,一次激战中,一师师长常有君亲临前线指挥战斗,不料身负重伤,李桂下布立刻跳下马背,冲过枪林弹雨,迅速地把常师长背下了火线。1937年4月,李氏父子随抗联哈东司令李福林率领的部队在通河县二站对敌展开激烈的战斗,遭到700余名日伪军的围困,李氏父子首当其冲,负责各把守一个山头,奋力阻击敌人。战斗从中午打到傍晚,十分激烈。在激战中,李保格利几次端起机关枪猛烈横扫敌军,同战友一起连续击退敌人的几次进攻,但终因敌众我寡战斗失利而不得不撤退。李福林司令在指挥突围时,双腿被打断,危急时刻,李保格利奋不顾身冲上前去,背起司令就跑。可惜没跑多远,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射中,壮烈牺牲,时年53岁。
李保格利牺牲后,其子李桂下布掩埋了父亲的遗体,强忍着悲痛,满怀着仇恨,更加英勇地投入到了抗敌的战斗之中。1937年11月,他随三军一师在通河县沿着松花江冰冻的江面截击日本侵略军的军用爬犁时,头部中弹,不幸牺牲,年仅26岁。
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烈士传》第三辑,以《鄂伦春族战士大李和小李》为题,为李保格利和李桂下布父子立传,来纪念和缅怀他们为抗日救国,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壮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