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连绵、林茂密,枢纽地、游击区。嫩江县白云乡过去作为东北抗联三路军朝阳山根据地的重要游击区,“逐日寇、复东北”壮举频现;现在,作为山区乡村,“求发展、破瓶颈”措施有力,造就了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新农村。
向南隔河相望五大连池、东临孙吴、北接瑷珲,白云乡地理位置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县志中,可见白云老区发生的历史:1938年末,抗联六军十二团在王钧率领下,首次进入嫩江,从白云老区直扑南齐岭警察分署等地。
1939年初,抗联西北临时一支队,在此交战、牺牲60余人……奇袭嫩江霍龙门车站、攻打罕达汽金矿等战斗都在这里经过、休整、出发。抗联老区的历史让白云乡的年代感更为厚重。
背负着荣誉与文化,老区进入了现代新农村建设之路,不曾想到的是当年适合游击战的林区优势,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乡党委副书记贺军向记者介绍乡村建设初始遇到的难题:以前,这里是出了名的“进来,出不去”,农民卖粮都要等到河水上冻以后再走,赶上天气不好路难走时,90多公里的路,坐车要跑上一小天儿。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白云乡明确了“要发展,先修路”的方向。贺军说:“近几年来,乡里投入了至少7000多万元,修建了227公里的路,现在通乡路、通屯路都能实现路面硬化,交通不再是问题。”
“道路通,脑袋活,收入增”是白云乡道路畅通后发展的写实。林区的特产、收获的粮食,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可以及时进行销售。乡里的大集市,吸引着周边农户及客商前来,生活必需品在集市上都能买得到,品种齐全。随着现代化农业步伐加快,白云乡持续发挥种植优势,2014年全乡农业总产值实现3.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466元,粮食总产134750吨。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整体布局,把示范村建设、空壳村整治、贫困村搬迁和危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16个村建有村级活动场所,修边沟、栅栏、绿化,村村行动起来,切实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白云乡,因置垦区时居民点上空白云雾霭不断,壮观美丽,故而得名。如今,美丽乡村建设、远景科学规划、优势产业发展,一项一项工作的实施,让老区的面貌更为美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