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有一种奇特的劳动工具,俗称“大锯”,也被称之为“龙齿”,分为立锯、横锯两种形态。这种劳动工具只能由两人同时合作使用,或上下对拉,或左右手拽,才能奏效。
我下乡劳动的生涯就是与它发生了一段令人至今都无法抹掉的岁月情缘。
1969年5月,我随着知青下乡热潮,被安排到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是一个美丽宁静、山水环绕的鄂伦春族小山村,在这里我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
在我们这个知青群体里,我属于身材高大、魁梧健壮体型,正适合干繁重体力活的那种劳力。队里把我分配到“大锯组”里,在受人敬重的鄂伦春族大叔吴贵正手下当副手,从此,开始了一段黑土“大锯情”。
我的师傅是位鄂伦春族能工巧匠,是受到当地村民尊敬的长者。他性格谦卑,话语不多,个性鲜明,在村中拥有极高威望。劳动的第一课,先了解传统文化,再学待客之道,然后要从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开始。“这些如同我们手中的大锯一样,没有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协同一致就无法拉拽出铿锵有力、节奏感极强的美妙音符来。”师傅是这样启发我的。他这种独特的收徒方式,我至今依然记得清清楚楚。意味深长的一次师徒难忘的“拜把子”形式,使我受益匪浅。
“大锯一拉木屑飞舞,锯齿声声传达友情。岁月一晃日月如梭,原木铮铮道出传奇。”跟着师傅一干就是数年,不管战冬夏迎春秋,还是冒酷暑斗严寒,我在学艺的道路上,坚持磨炼,勤学钻研,初尝劳动的成果。年轻时贪玩,总想搞出点小名堂,有时故意消极怠工,逃避枯燥无味的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对于这一切,师傅其实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但从不简单责备和教训,而是经常加以鼓励和肯定,使得我的自信心大有提升。师傅因势利导,在鼓励与实践中教会我识别原木纹理、树干直径、计算积材、下料划线、齿口对接与目测方法等。真没想到拉锯这种活儿还有这么多的科学知识在里面。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工作中得心应手,自然就比其他的同行们在工作进度和质量上提高了很多倍。那时,农村掀起“学大寨,创先进,赶帮超”的劳动竞赛活动,我们师徒二人“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一般,奋战在劳动第一线上。他拿出“吴氏锯法”新手段,解决了一批急需用材,及时为农田水利建设、知青住宿建设、机务队车库基建、新春大队建房点提供了建材后续保障,得到领导的表彰和同伴们的羡慕。
让我真正受到感动的是1973年夏季,当年正赶上即将召开的“鄂伦春民族下乡定居二十周年”庆祝大会,急需用材,时间紧迫,有关部门心急火燎。即将要搭建的恢宏舞台、观光廊道、演出布景、来宾住处等,需要尽快在指定时间内备好用材。我们师徒二人再一次接受了重任,继续演绎“大锯之情”。为了不耽误工期,师傅给予了我慈父般的深情关爱,从生活上入手,安排我吃住在他家。一直就餐于知青集体食堂、吃着淡而无味伙食的我就此体会了师傅一家的细心体察和待人之道,让我度过了一段极其美好的时光。师傅及师傅一家人对我的关爱之心,不但体现了山村人们的质朴纯净的心灵,而且表达了鄂伦春族人民对知青血浓于水的友谊。
离别新鄂已三十多年了,心中依然想念曾经爱我如子的师傅及他的一家人。
我和师傅拉大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