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去过120余次俄罗斯,其中一大半是从黑河过境。
他曾数次参加中俄文化大集,是中方文艺家的代表人物。
他用俄文写诗,是阿穆尔州作家普选出来的作协名誉主席。
他是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与郭沫若、李四光等18位中国学者齐名。
他还接受过俄罗斯总统普京授予的友谊勋章。他就是齐齐哈尔大学教授,俄罗斯侨民文化学者,中俄侨民文学遗产发掘者李延龄。
低调的学者
记者与李延龄是“老相识”,曾一起代表中方作家赴俄参加研讨会。
李延龄身材高大,笑容灿烂,声音温和,看上去只有50多岁。但问及其年龄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他和记者开起了玩笑:“我最喜欢朋友叫我李哥,那样显得我还年轻。”
谈及侨民文化,李延龄说他只做了三件事:写俄语诗、完善侨民文化、建侨民文学理论体系。
1945年,李延龄刚满五岁,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对日作战。8月份,家乡天天都有苏联红军路过或作暂时停留。苏联红军一来,大家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讲起了并不标准的俄语,什么“哈拉少”、“木诺噶”等。“有一天,一队苏联红军官兵在我家附近的操场上休息,有的坐着、有的躺着、也有哼着歌曲的也有聊天的。”李延龄和几个小朋友站在一边儿看热闹,一个离他最近,头戴士兵帽,手拿一本书的士兵一边冲他打手势一边说话,他就应着手势走了过去。士兵摸了摸李延龄的头说了一句俄语,当时他自然是听不懂,士兵和其他几个士兵居然开心地笑了起来。士兵又把他抱了起来,把那本书硬塞给他。李延龄跑回家,妈妈说:“留着吧,等你长大了能看懂这本书,就有出息了!”
后来李延龄读懂了那本书,那是普希金的诗集。说起俄罗斯文化对他的影响,李延龄说,小的时候他的俄语教师是一位女俄罗斯侨民,姓“列芙斯卡娅”。列老师清晰、流畅、优美的俄语话,就像小溪流水一样委婉动听。这让李延龄开始喜欢上了俄语和俄国文化。
大学差点退学
1958年9月,他考上了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每天,捷克产的两个大巴士车送数十名俄侨教师来上课。校园里的一切很快让李延龄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
李延龄入学不久,就开始了频繁的劳动。拔秋菜,深翻地,最重要的是大炼钢铁,课也停了,整天与铁水、煤石打交道。
有一天,炉长命令他去拆学校一栋楼屋顶下的墙茬子,取它的砖维修小高炉,声称破除迷信。一个晚上下来,李延龄累得筋疲力尽。第二天一直睡到十点钟。醒来后,他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了校报,题目是《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两种不同情形》。文中认为“组织劳动,应该组织能与专业有机结合起来的劳动,并且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否则,就是捡着芝麻,丢了西瓜。”这篇文章恰不逢时,第三天晚上就开始了对他的批判,批判他“反对党的教育方针。”这么大的帽子直接就扣在了他的头上,那年,他才18岁!就因为这件事,好几次他都想到了退学,再考其他学校的俄语专业,但由于班长的劝说与挽留他坚持下来。从此“右倾”与他随行,但是在学习上一如既往的专心致志,是老师和同学们公认的尖子生。
挖地洞埋资料
1967年,市场上根本没有专门装食品的包装袋。每个小商贩销售食品时就用纸一包,根本不像现在这么讲究卫生。“一天,我在哈尔滨的街上买了两个饼,那个卖饼的妇女就用一张纸包了一下给我,接过来后,我一看上面都是俄文,当时非常激动,问这张纸是从哪里得来的。她说她家里还有很多。我就跟她商量能不能把这些纸都让给我。在协商后,我用1块钱买了半编织袋的侨民书籍。”那个年代是“红色年代”。收集这些“白色文化遗产”,如果被发现是很容易被批判的。他将收集到的材料存放在家中水缸里,然后挖洞埋上。“为了这些宝贝没少费心思,东藏西藏的。”李教授说。之后,他跑遍了哈市很多书店和出版社,收集了一些侨民留下的书籍,还经常利用节假日出差到外地收集资料,并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些年,李延龄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走到那个城市,那个国家,都要到图书馆里去找找有没有俄国侨民的书籍。
获俄总统勋章
1988年,当李延龄满怀热情带着自己创作的俄语诗歌走进阿州作家协会时,大家误以为这位高大帅气的中国男人是推销商品的促销员。当他看到李延龄流畅深情的俄语诗歌时,激动得高呼“太不可思议了,明天就在报刊上发表。”
当李延龄在当地的报纸上看到自己的文字后,欣喜若狂。诗歌的发表更增加了李延龄创作俄语诗歌的信心。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他多次自费往返阿穆尔州发表诗歌及散文,日臻成熟的他终于在1994年出版了第一本俄语诗集《我爱俄罗斯》,以及陆续出版的诗集《黑龙江畔之歌》《心与心的交流》等四本俄语诗集。完美流畅的诗篇得到阿州俄罗斯文学爱好者的追捧。1997年阿穆尔州作家协会无记名投票以全票选举他为名誉主席。《俄罗斯消息报》以《意想不到的事》为题报道了此事。俄罗斯各种报纸、电视台纷纷报道了李延龄的事迹。迄今,他的照片还挂在阿穆尔州图书馆里。
从1976年,他开始收集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品,2002年出版了由他主编及首席翻译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为俄罗斯文学填补了一项空白。鉴于他的杰出贡献,俄罗斯总统普京于2004年10月15日在钓鱼台国宾馆授予李延龄友谊勋章,并赞美他在中俄文化交流中做出的贡献。
2005年,李教授再次出版了扩充版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当10卷本在俄罗斯发布时,李延龄激动地说“俄罗斯,我把俄罗斯侨民文化给你送回来了。”参加发布会的两名俄罗斯文学家当场激动地流下了眼泪。200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一位院士亲自授予李延龄“名誉博士”称号并称他为“巨人学者”。李延龄说,他从没想过自己在俄罗斯会有那么多粉丝。很多俄罗斯作家,研究汉语言文学和侨民文化的学者都慕名去拜访他,听他讲座的学生越来越多,甚至还有普通市民去。
爱学生的“老头儿”
“学俄语的没有不想做李教授的学生的”。齐齐哈尔大学的许多学生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别看他讲起课来挺严肃,其实对学生很关心,每周上课的时候都会给我们带水果。”一位名叫张岩的学生说,李教授担心住校生缺营养,总是在上课的时候拎上一兜新鲜水果,还会在上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一杯热茶。多加强体育锻炼、多吃东西、多看书……这些都是严厉的李教授给学生们的家庭作业。
参加中俄文化大集
谈及黑河,李延龄可以说很熟悉,数十次从黑河过境去俄阿州,他熟悉黑河的许多街道。
“黑河是让心灵澄澈的圣地”,李延龄不止一次赞叹过黑河天空的蓝,黑河人的淳朴和热情。
李延龄数次应邀参加中俄文化大集,由于俄语流利,每次都“额外”充当随行团的翻译,乐此不疲。
李延龄称中俄文化大集是一场文化的盛会,不仅活跃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生活,也激活了中俄双边的文化贸易。“大集不仅是一场卓有成效的双边文化交流,更是一次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盛会。”李延龄说。“此外,发端于中俄4300多公里边境线上唯一一对距离最近、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规格最高的对应城市的文化大集,已经成为中俄文化乃至两国交流的一个中心区域。”
李延龄在黑龙江边
2004年7月,李延龄(后排,右六)与黑河作家代表团参观俄阿州图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