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时间早过了,冯伟忠还在忙着。楼下大厅显示牌上的一行字特别醒目:“273克,今年前5个月,每千瓦时平均煤耗”。从这行字前走过,冯伟忠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273克每千瓦时,表明其机组额定工况的净效率已超过了46.5%。这个数据意味着,该发电厂每度电煤耗再次创造了世界最新纪录。创造这样瞩目成就的正是冯伟忠以及他领导的团队。实现这一目标,足足花了30年。
“创新真的很难,没有数十年执着的追求,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而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是不断坚持创新的最大动力,能令人着魔。”冯伟忠说。
从生产一线积累创新能量
与众多创新领军人物拥有高学历不同,冯伟忠的起点是初中毕业的学徒。1971年,16岁的冯伟忠初中毕业进了崇明发电厂,在检修车间热工仪表班当学徒工。第一天上班,他的父亲送他的一句话激励了他一生:“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形势,要看到20年以后。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你的人生和事业不会有前途。”
40年来,根据生产的实际需求,冯伟忠不断自学,从不间断。一边学习,一边解决生产中的难题。1988年至1992年间,崇明发电厂一台2.5万千瓦机组要改造成5.5万千瓦双轴汽轮发电机组。面对国内第一台双轴汽轮发电机组的改造,作为负责人的冯伟忠并没有退却,他在缺乏技术资料和改造经验储备的情况下,利用两台计算机独自完成了两大关键技术的仿真论证,仅仅花费了1000万元就完成了机组改造。这次成功的改造为发电厂带来了每年500万元的回报。如今,这台国内最早的双轴汽轮发电机组仍在正常运转。
此后,冯伟忠又相继参与建设了上海外高桥第二、第三发电厂。“创新是需要积累的,不可能一步登天,没有30年的积累,不可能一朝有突破。”冯伟忠说。
“头痛可能需要医脚”
“我国70%的一次能源来自煤炭,其中50%以上的煤炭被电厂烧掉。所以,节能减排是电厂的一大责任,抓住节能减排这个大头,才抓住了关键。”冯伟忠说。
“头痛可能是脚凉了,要医脚。”冯伟忠的创新总是突破传统、与众不同。为了大幅降低脱硫系统的能耗,使其兼顾“减排”和“节能”,冯伟忠大胆创新,研究出了能显著降低脱硫运行成本、实现脱硫综合能耗平衡的新技术,即“零能耗”脱硫的系列技术。其基本思路是:在烟气脱硫之前将其中的热能通过一种特殊装置加以回收,并送回热力系统再发电,以弥补脱硫系统的电耗,再辅以相应的节电技术,最终使脱硫系统的节能量与耗能量达到平衡甚至结余,实现“零能耗”脱硫的目标。
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冯伟忠带领外三厂创新了一系列技术,其中,有十项技术世界领先。在工程策划阶段,外三厂在全面消化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瞄准世界纪录、围绕节能减排要求、提前研究和实施创新课题,对当代世界大型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锅炉、汽轮发电机以及配套的环保设施等设备和技术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工程建设期间和机组投产以后,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了20多项首创性的重大技术创新项目,解决了一批传统火力发电及环保技术的瓶颈问题,破解了诸如“蒸汽氧化与固体颗粒侵蚀”“低负荷退出脱硝”等国际发电业几十年未曾突破的重大难题,使两台机组的节能减排和安全运行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其机组能效和环保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据中电联统计,外三厂两台机组目前的煤耗,仅相当于我国火电厂平均煤耗的86%。按2013年外三厂的发电量推算,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外三厂年节约标准煤达52万吨,在煤耗不断降低的同时,实现了超低排放的各项指标。
创新要像连续剧
如何让外三厂节能减排技术得到推广,是冯伟忠目前正在努力的重要工作。“这一系列技术属通用技术,原则上可适用于任何火电机组的新建配套或老机组改造,可为我国火电脱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说。
令他高兴的是,越来越多的电厂找到了外三厂,期待用上这样的技术。华润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最早与外三厂签订了技术改造合作协议,据其负责人周俊卿介绍,经过外三厂的技术改造,该公司铜山华润5号机组的效率与未经改造的机组相比提升了约1.4%;供电煤耗实际降低了约10克每千瓦时,超出了7.5克每千瓦时的预期。神华集团安庆电厂3号机组采用外三厂技术改造后,也已完成168小时运行,各项参数均有突破。
尽管一度电仅耗煤273克,领先世界了,但是冯伟忠仍不满足,又有了新追求:每度电煤耗251克。“创新要像连续剧,不能一集播完没下集。”冯伟忠常常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