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晚,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大剧院。尽管比利时遭遇了多年一遇的热浪,但7点半的演出,刚过7点,剧场里已经来了观众,摇着扇子耐心等待。
“捷报频传,凯歌齐奏,圣上亲征,威震九州,大隋疆土,南平北宁……”在动人心弦的旋律中,中国原创歌剧《运之河》拉开大幕。雄浑细致的音乐,恢弘大气的舞美,雍容典雅的服装……
从6月30日起,《运之河》在欧洲启动了为期20余天的巡演之旅,通过比利时、瑞士、意大利等地的8场演出,传递中国声音。
“这么精彩的演出,加深了西方观众对现代中国的认知”
以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经,隋唐两朝更迭为纬,《运之河》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线,编织了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正剧,阐述了大运河不但是一条贯通南北的运输之河,还是一条承载家国荣辱兴衰的命运之河。
去年6月,随着大运河申遗成功,歌剧《运之河》应运而生。唐建平作曲,冯柏铭、冯必烈撰写剧本,邢时苗执导,戴玉强和殷秀梅领衔,北京和江苏两地歌唱家分A、B、C三组演出……作为江苏近15年来首部大型原创歌剧,《运之河》凭借强大的阵容与精良的制作,捧得第二届中国歌剧节7项大奖。
“无论是现代的舞美设计,还是演员的唱腔都无可挑剔,这么精彩的中国演出,加强了西方观众对中国的认知。”专程从荷兰阿姆斯特丹驱车到布鲁塞尔观看演出的范·德弗里斯说,尽管该剧主线为大运河,但其间不乏对隋炀帝与萧后爱情的细腻呈现,“连隋炀帝游江南时唱的歌曲都有所交代。精致的细节处理,也是我喜欢《运之河》的重要原因。”
“大运河带来的启迪和思索,既有历史性也有现实性。《运之河》所表现的立意与主题,既有民族性也有世界性。”《运之河》艺术总监、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李朝润表示,采用歌剧这一西方主流艺术形式,就是想通过地域化的元素和国际化的视野,来更好地呈现大运河这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只有了解西方文化历史、文化的需求与喜好,才能找到中西文化融合的契合点”
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形式十分丰富,但也一直存在外国观众理解难的问题。此次《运之河》反响不俗,秘诀在哪里?
李朝润表示,为了让西方观众有共鸣,《运之河》在创作之初,就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化的表达相结合。主创团队曾前往苏州、扬州、镇江、徐州等地,看运河、听评弹、参观尚在发掘中的隋炀帝陵。《运之河》的音乐大气磅礴,主旋律取自地道的扬州民歌《拔根芦柴花》,经精心改编,舒缓的江南小调转身就变成了宏伟的交响乐。男主唱、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认为,遵循了西方观众熟悉的歌剧形式来演绎东方故事,有助于更好地传达东方的审美价值以及音乐风格。
“在挖掘民族素材的同时,只有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历史及变化、对文化的需求和爱好,才能找到中西文化融合的最佳契合点。”李朝润分析,《运之河》在大运河2014年申遗成功后推出,也是吸引西方观众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来,西方观众很少接触中国歌剧,大部分观众对《运之河》都感到十分新鲜。江苏演艺集团副总经理赵京利坦言,以前国内不少走出去的演出爱搞大拼盘,内容多而杂乱,相互间也没联系,外国观众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运之河》讲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内容清晰、衔接连贯,也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
“对国外市场充分调研,熟悉当地运作规则,文化走出去最终要靠市场来实现”
7月6日演出结束后,在布鲁塞尔皇家大剧院的官方网站上,第二日售价为80欧元的一等座位票已经售罄。有别于以往依靠当地使领馆、观众以华侨华人为主的慰问性乃至“镀金性”演出,《运之河》的观众基本以欧洲人为主。
赵京利负责这次欧洲巡演的票务推广工作,在她看来,文化真正想走出去,商业化运作值得尝试。自2010年起,江苏省演艺集团在比利时、日本和澳大利亚成立了子公司,业务内容包括文教、娱乐、展览、文化项目的策划、制作和推广工作。此次《运之河》欧洲巡演的前期推广,就是由子公司和本土演艺公司合作完成。
“只有充分熟悉并了解目标市场,用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阐释《运之河》,推广效果才能得到最大发挥。”赵京利说。为了推广《运之河》,他们找到了当地的主流网站、电台等,推广语言也有英法等多个版本,从剧院上座率来看,《运之河》所取得的宣传效果符合预期。
“文化走出去,最终需要靠市场来实现。”赵京利认为,我们的文化“走出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需要对国外市场充分调研,熟悉当地市场的运作规则与方式。“只有融进来了,才能知道怎样把市场做好,这是个关键问题,也是走出去的第一要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