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乡愁》,一直觉得他的句子太浅白,远比不上其他的诗篇能打动我。后来,父母远赴山东,我尝到了思念的深重;祖国的不能完全统一让我倍感遗憾。再读《乡愁》,不禁为自己年少时的浅薄而羞愧。所以,每次教《乡愁》,我都很注重挖掘文字下的深刻意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真正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第一次教《乡愁》,孩子们初读起来与我小时候一样,,短短的四小节诗,很轻忽的就读了一遍,读到这头那头的还有的在偷偷地笑。我看着那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庞,没有岁月的风霜,只有呵护下的无忧无虑,又怎么可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情感呢?我没有责怪孩子们,只是请他们听我范读,我把对父母的思念,对家国的期盼都融汇在朗读中,当我读完,教室里静极了,然后是掌声。我知道,因为我被这首诗感动着,而我也感染了孩子们,他们已初步领会到了诗中的深情。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进入诗中的情境,领会诗中饱满的情感,我请他们想象一下每节诗描述的是怎样的画面或场景。请几位学生分别描述了一下后,我深感到生活阅历的简单使他们的描述太单薄,只有寥寥的几句,很难传神地表现出诗中的牵挂与思念,悲伤与期盼。于是我决定先描述一下第一小节,我向孩子倾诉了与父母分别时的难舍难分,分别后的彻夜难眠,第一次自己过年拜完年放下电话后的泪流满面,说着说着我竟忍不住热泪盈眶,孩子们也都表情凝重,有的孩子也低头抹眼睛。我知道孩子们被感动了。接下来再让他们描述就比较细腻、生动感人了。他们真正体会、理解了《乡愁》中的思想感情。下课铃响了,我与学生们还依然沉浸在诗中的氛围里,很多孩子都坐着没动。课后我想了一下,这节课孩子们能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浅白文字下的丰厚内涵,不是我的语言技巧多么高超,只是我的倾诉凝结的是我对父母最真诚的思念,是对岁月最深的体悟,语句其实很朴素,却是对亲情、爱情、家国情的最深沉的表达。因为我心中有太浓太深的情感,虽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我眼中的泪水却唤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孩子们低头沉思落泪的情景成为我记忆的定格。现代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所以不提倡教师讲得过多,我很认同,但是也不应拒绝教师的情感表达。像教《背影》、《我的第一本书》这些文字平实朴素的文章时,教师都可以通过适当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