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是驿史特别是嫩江驿史研究的里程碑。
“驿站”、“站上人”或“站人”,过去在嫩江人们的意识里,是个既遥远又亲近、既模糊又真切的概念。遥远得不知肇始、不知所终,模糊得说不清、道不明;亲近得身边离不开站上人,真切得似乎谁都知道“站”就是指科洛和塔溪,那里的人就是“站上人”。但若是问个究竟,比如为什么设站、站人有何来历、嫩江域内有多少站等等,就都不知所云了。长期以来,对于驿站问题只是自然地流传一些传说,沿袭一些久远习俗,存留一些支离破碎的旧物……从来没有专家作过系统的研究,更未形成作为一门学科而深入探讨的氛围。
“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正如梁晓声在给作者的信中所说,这部书“似乎是单等着由您来完成的”。作者张庆山(曾任嫩江县政协副主席、著名文化人)慧眼独具,他透视了久被湮没的黄尘古道,清晰地看到了古代驿路和站点,并且掂量出了它承载的厚重历史分量;他洞察了黑龙江特别是嫩江域内站人的“顽强坚守与默默奉献”,从今天祖国北疆的繁荣和稳定中看到了他们的历史背影;他花大力气从烟海般的史料中搜寻关于驿站的信息,不畏艰险地踏查了县域内全部驿站遗迹,不辞辛劳地走访了能够找到的相关人员……经过“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和匠心独运,终于成就了这部《神驰嫩江驿站》。
这部书从远古的驿递说到历代驿站,从三藩兴衰说到龙江站人,从古驿通衢说到现代城乡建设,用驿路这条主线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广泛涉及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等各个领域;它“镜头”有远有近、有虚有实、有宏观有微观、有全景有特写,充分说明了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脉络,驿站特别是嫩江驿站的产生、发展、变迁,展现了站人的来龙去脉和他们艰辛的风雨历程;它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立体式地再现了古驿风情和站人风采。所以,说这部书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黑龙江先民生活,尤其是嫩江域内驿站和站人的百科全书,是千年驿史特别是“北路驿站”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是“填补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项空白”,实不为过。
这部著作是作者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高峰。
对于古驿这块正在被遗忘的“历史活化石”,经过作者精心“点化”,变得如此鲜活而有灵气,实在难能可贵。其不凡的创作功力,确实令人钦佩。
对史料的驾驭和运用得心应手。这部书作为嫩江驿史乃至黑龙江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涉及了整个中国邮驿史和一些边陲史,涉及了明末清初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大背景,涉及了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涉及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宗教、地理、民簇等多方面的知识。作者以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温柔之心”,对这大量资料进行了广泛搜集,认真鉴别,悉心梳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此“聚”和“集”的基础上,他创造性地进行了“点”和“织”的深加工,特别是对许多历史“碎片”,象考古学家对待文物那样做了大量拼接修复工作。当作者耗费数载心血“披沙点金成书后”,立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肯定和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尤其众多原来懵懂的站人后裔,从这本“历史教科书”中明白了自己的“身世”,更感知了它的不凡价值。
文章结构和文字处理恰到好处。《神驰嫩江驿站》,这个书名准确、醒目、鲜活,确是引人心驰神往。各个章节标题新颖、眉目清晰、上下贯通又相对独立,整体架构合理而自然。特别是以“驿路”为主线、以各“站”为重心来诠释和阐发,全书就如同一副晶莹剔透的串珠。而对于每颗珠(站)的呈现,又采用了“散发式”的手法,给人以美轮美奂、光芒四射之感。同时,语言也颇具魅力,言辞丰富多彩,自然流畅。触景生情处,语言细腻隽永,充满浪漫色彩,极富诗情画意;在涉及“史性人、事”而阐述个人看法时,语言凝练,观点鲜明,哲理深刻,真知灼见一目了然。
多方面才艺综合提升作品。作者在古典文学和诗词、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都有良好造诣,并充分运用到了本书之中。一些信手拈来的古诗名句用得自然贴切,随处可见的书法和辞赋使得古老荒凉的驿路熠熠生辉,自绘的多幅插图直观而生动……这些元素使得全书既有历史的沧桑之感又有清新的现代气息,既有“大众口味”又有“学术品味”,确是一部集“可读性、可信性、可知性、可研性、可用性、可藏性于一体的文化人类学之作”。
用作者的话说,此书是个“命题作文”。我以为,他能欣然挑起这个重任,全力实施这一“地方文化工程”,本身就说明了勇于担当,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更为可贵的是,他为了把风干的积淀写得丰满、把僵硬的历史写得鲜活,便自讨苦吃地确定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更高目标。其实,作者就像一匹驰骋在驿路上的骏马,一往无前,终于成就了这部大作。无疑,这是张庆山的一部代表作,是他多方面才能的一次集中展现,是他创作驿路上的一座高峰,当然也是对家乡的一大贡献!有了这部著作,嫩江县又多了一张闪亮的“地方名片”,人们对“独特历史、古朴民风、神奇古道、魅力嫩江”的认识定会又有新的飞跃。(作者为黑龙江省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原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