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6月9日讯 北安庆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兴福投身科技大潮,自1999年组建公司以来,先后研制开发了WYZ-97型电流接收传感器、JT-C系列机车信号机车感应器、JG-1电力机车传感器、机车进库智能检测器等,获取国家十三项专利,其中有两项发明专利,助推了企业持续发展。
1997年,我国决定实施铁路电气化改造,提高列车运行速度时遇到了难题,铁路信号系统的闭塞制式一直满足不了高速列车运行的需要,有关部门从法国引进UM——71自动闭塞系统进行实验,仍然有不适应区段,得配备相应的设备加以弥补,法国提出必须使用该国电缆,每公里价格高达98万元人民币。关键时刻胡兴福冲到第一线,半年后他研制的样品成为唯一重点产品。此后的180多天,胡兴福吃在隧道,睡在隧道。经过500多天的验证,故障率为零,1999年7月,铁道部在北京召开专家鉴定会,经过冲击和高低温的振动试验,使用寿命超过10年,与法国同类设备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无死区段,传输距离长,工程造价低等优点,不仅填补了我国电气化铁路信号系统的空白,还获得了国家专利权,也标志着中国电气化铁路信号装备达到了世界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经对比,设备费用要比购买法国的设备至少节约5.2亿元,打破了法国技术垄断梦。2006年6月,铁道部号召各铁路局、北京交通大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通信信号集团公司、铁科院和深圳长龙公司积极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研发,解决有关科技难题。当时,几乎所有科技部门都视“技术规范”所列的技术指标为不可逾越的“沟壑”,胡兴福却向北京交大自动化研究院和中国铁道科学院“请战”,保证能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T-C系列机车信号双路接收机车感应器”。他成立了课题攻关组,不到一个月就确定了相关设计方案,仅用三个月,便拿出样品。2007年春节前,在沈阳铁路局山海关机务段正式安装试验。然而,试验的结果是:因抗干扰能力差、地面信号弱等原因造成“掉码”,一盆冷水浇下来,胡兴福没有气馁。春节,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半个多月,毅然放弃前期投入的近百万元,走科技创新之路。新的设计方案得到了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认可,经过120个日日夜夜,2007年7月,“JT-C系列机车信号双路接收机车感应器”顺利通过了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各项指标全部满足铁道部科学技术司和铁道部运输局联合下发的技术规范,并在全国推广使用。此项科研成果中的关键材料—导磁体国内外都没有,制约了磁性感应传感器的深入发展。胡兴福带领攻关小组通过多种方案实验,根据国内导磁材料的种类,确定了复合加工的相关技术参数,经装机实验与性能测试,完全满足宽频带传感器的技术要求,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为磁性传感器的研制和开发创出了一条新路。JT-C系列机车感应器的研制与应用,被中国企业创新成果案例审定委员会审定为“最具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成果(案例)”。为此,北安庆华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胡兴福个人先后荣获国家最具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省创新型企业、省非公有制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省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三等奖、黑河市创业奖、优秀政协委员和模范纳税人等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