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6月4日讯 2015年高考季即将到来。作为无数莘莘学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每年这个时候,几乎都是全民总动员。送考、陪考、考场、考题、考分、录取等话题在接下来的两个月会持续升温,引发全国热议。
在中国,高考已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务院去年9月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次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这些改革会给高考、高校和考生带来哪些影响和改变?能否平衡好考试的公平性与科学性?
淡化高考竞技色彩素质教育才能见效
“互联网+”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创新型人才,可是,过早地文理分科,填鸭式的重复练习,只看分数而忽视其他能力的教育,无一不是创新思维的大敌。
考试,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科学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如何能通过高考更好地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一直都是高考的改革方向。
因为分数是作为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在这一指挥棒下,层层向下传导,要想上好高中要看分数,要上好初中也要看分数,甚至上小学也要面试笔试,老师和家长都盯着分数,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多次呼吁减负效果也很有限,学校减负家长就课外补习班加码。只有从根本上淡化高考竞技色彩,才可能真正为学生减负,素质教育才可能真正见成效,也才可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然,也要看到两点,一是中国的高考一直走在科学与公平的平衡木上,不唯分是举的改革设计是为了更科学的选人,可如何兼顾公平,需要更多配套措施。二是改革的制度设计已经有了,真正见成效并非一朝一夕,只要方向正确,不宜频繁变动,毕竟,高考关系到将近一千万考生,牵涉方方面面,每一次改革变动,都有巨大成本。如果频繁改革,实际上也是在折腾家长、考生、学校。对于改革,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多一点宽容,才能让改革从容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