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4月30日讯 我父亲叫于德和,1945年在辽宁省庄河县参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数次战斗,身体多处负伤。1956年6月,父亲从部队转到黑龙江省公安厅,先后被分配到永丰农场、尾山农场任劳改干部,开始了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征程。
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两袖清风,一心为民,他1999年9月去世,享年82岁。
父亲有四个子女,我排行老四。他生前经常告诫我们:干什么事都要能吃苦,工作学习要勤奋,生活要节俭,为人处世要谦和,不要认为父亲是“老抗日”、有功之臣就胡来,路要靠自己走。
我们家的生活全靠父亲的工资维持。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老三穿了我穿。母亲心灵手巧,一件衣服一改再改,直改到这件衣服的布料做成鞋,完成了最后的使命为止。
冬天家里屋子冷,四壁结霜,有人问:“老于,你是老革命,家里那么困难,跟领导说说,弄点煤做饭取暖不为过吧。”父亲脸一红说:“公家的东西,绝不能动用一丝一毫。”为了节省开支,妈妈领着我们捡煤核、扒树皮烧火做饭、烧炉子。
1975年,父亲得了肠穿孔,需转上级医院手术治疗,按照政策规定,农场应出车出人护送,但却被父亲拒绝,他让当时9岁的我在医院陪护。我们长大后,都没有因为父亲是离休干部而找一份轻巧的工作。大姐在砖厂烧砖,后改行电焊工,二姐在林业公司栽树,哥在鞋楦厂抬木头。
父亲对我们很严厉,但不打不骂,总是以理服人,所以他的一言一行一直都激励着我们,鼓舞着我们。
1982年我被分配到尾山农场粮油加工厂工作,每天扛麻袋。一次为了抢时间,在我的带动下,一起工作的9个人装袋、缝口、检斤、上跳板,载重12吨的大卡车,一口气装了13车。
1991年5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场党委调我到尾山驻龙镇办事处,负责粮、煤、化肥、水泥、农机件等物资的接收和转运。16年工作中,我没有因管理不善而出现纰漏。后调回粮食科任副科长、农业协会副书记、尾山农场社区书记兼工会主席,现任老干部科科长。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父亲的训令起着决定性作用。父亲的礼让、包容、无私,留给我的不仅是一种回忆,还是我一生的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