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地营子乡东夹信子岛屿上酒柜的经营者——张福盛
东北网黑河4月27日讯题记:漫步在黑龙江畔,进入眼帘的是一衣带水的两岸城市,望着滚滚东流的黑龙江水,不由想起一百年前在黑龙江岛屿上早期旅俄商人开设“酒柜”的繁荣景象。虽然他们的身影早已从历史的长河里消失,但是他们对早期黑河边境贸易的繁荣所做出的贡献至今依然被世人提起。他们在中苏(俄)历史变迁中经历风云际会,抒写一代又一代人的辉煌与落寞,他们有着相同的辛酸血泪,却有着不同的奋斗历程。本文截取中俄“开交通”时期两名华商的奋斗足迹,与读者一起分享他们人生的喜怒哀乐。
从黑龙江上游呼玛到中下游孙吴之间分布着无数个岛屿,这些岛屿地处中俄两国交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那里交通极其便利,冬季陆路相连步行可达两岸,夏季两国边民划船往来,成为中俄早期通商的重要区域,一些富有开拓、奋斗精神的闯关东移民便选择在岛屿上开设酒柜。
所谓酒柜,就是以经营酒类为主的杂货店。在黑龙江畔黑河辖区的岛屿上几乎都有中国居民开设的大大小小、货品齐全的酒柜,仅张地营子乡就有“上酒柜”、“中酒柜”、“下酒柜”共计20余家。这些酒柜与黑河对岸俄国村屯距离较近,方便了中俄两国居民及沿江务工人员购买商品,生意兴隆,酒类供不应求。张福盛就是“上酒柜”众多经营者之一。
张福盛,1882年出生,祖籍山东德州,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东连年发生水灾、旱灾、虫灾,饿蜉遍地,为了生存,他独自一人闯关东来到黑河,在对岸海兰泡谋生。他做过长、短工,脏活、累活都干过,每年还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大部分汇往山东老家帮衬家用,生活十分拮据。由于他精明能干,聪明好学,又在与俄国人交往中练就一口流利的俄语,在中俄“开交通”时期看准商机,开始倒卖私酒。无论严冬酷暑,他经常往返于中俄两国之间,背着酒桶沿街叫卖。他讲信誉,重情义,经商时从不缺斤少两,结交了许多中俄朋友,因与朋友结拜排行老九,时人常称“张老九”、“张九爷”。他勤劳、善良,又善于经营,积累了一定钱财,在俄罗斯闯荡中逐渐引起一位俄国富农女儿的注意,两人在接触中互生情愫,结为连理。
1911年,他28岁时,带着俄国妻子来到张地营子上游1公里处距离黑河岸边15米的东夹信子岛,开始经营玉盛和酒柜。东夹信子岛长350米,宽200米,岛上柳树茂盛,绿草茵茵,由于地理位置好,俄国人常常过江购买白酒,当年岛上酒柜数量逐渐增多达七八家。他的俄国妻子是婴幼儿营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身体健壮,心灵手巧,是里里外外的持家能手,两人夫唱妇随,起早贪黑,苦心经营。夫妻感情甚好,遗憾的是没有子女。由于为人坦诚、豪爽,东西南北往来的路客及俄国村民们都喜欢到他的酒柜停留打尖,喝上几杯。几年后,他扩大经营规模,还在下酒柜处经营一家旅店,为来往于黑龙江上游从事务工人员提供方便。由于经营有方,商品供不应求,旅店人来人往,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随着俄国人对白酒的需求不断扩大,他从同乡徐鹏远在五道豁洛开设的振边酒厂大量购进白酒再转手卖给俄国人,获利颇丰。1928年,妻子回俄国看望病重的母亲,由于中东路事件,中苏交恶,黑龙江沿岸一度闭关,她再也没有回来,双方失去了联系。
后来他娶瑷珲后三家子一户孟家女子为妻,生育儿子张洪斌,父子两人年龄相差50岁。张福盛具有山东人的倔强耿直、行事仗义,深得同村人的敬重,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严格,教育孩子们要踏实做事、诚实做人,注重礼节,尊重有学问的人。
民国十七年,黑龙江涨了百年不遇的大水,江心岛被淹,家中财产损失巨大。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侵占黑河附近村屯,把守过江通道,严禁中国人与苏联人通商,张福盛关闭了他苦心经营的酒柜,购买了两垧半地及马匹开始务农生活。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时,他在俄国的朋友还托苏联士兵打听他的生活情况,并向他问好。新中国成立后他和子女留在当地务农,并将自家土地和马匹入社。1969年,张福盛去世,终年87岁。如今,他84的儿子张洪斌仍然居住在黑龙江畔,默默守望着父辈曾经留下艰辛足迹的东夹信子岛。

华商曲兰田和他的俄国妻子
1945年华商张福盛与家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