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4月13日讯 满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吸取百家之长而创新的民族,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其本民族的特点。
我国满族传统的习俗中,有许多是为新生婴儿祈福,如“洗三”、“满月”、“抓周”等等,其中,新生婴儿的“洗三”最为特别。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第三天,要举行沐浴(洗澡)仪式,会集亲朋好友为新生婴儿祝福。满族的“洗三”习俗(洗澡),是在汉族同胞固有习俗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满族的特有的内容。
过去满族孩子出生称为“落草”。据说,古时满族妇女在炕上临产时,要卷起炕席,铺上谷草,产妇在谷草上分娩,以后便相沿成习。小孩“落草”后,如果生的是男孩,称为“大喜”,在家门左挂上弓箭,箭头指向门外,俗称“公子箭”,意在孩子长大成人后能“弓马纯熟”,驰骋疆场;若生女孩,则称“小喜”则家门右挂一红布条,象征吉祥。悬挂的习俗为:“吉祥”和“避邪”之意。
满族婴儿出生的第二天,要请生育子女多、身体健康的哺乳期妇女喂第一次奶,叫吃“开口奶”,他们认为新生儿吃了多子女妇女的奶水,能消灾无病好养活。第一个进产房看孩子的外人叫“采生人”,满族认为婴儿长大后性格会像“采生人”的性格和人品,所以十分注重挑选“采生人”,主人是有意识地让那些认为是最适合做“采生人”的人,首先进入产房来看新生儿,而那些他们认为不理想的人,则尽量不让其进入产房成为“采生人”。生育之家对“采生人”十分重视和厚待,有的成年“采生人”还多被新生儿认为“干爸或干妈”,希望子女得到更多的呵护,使其平安、健康成长。
“洗三”是满族延续久远的一个习俗,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难;二是祈祥求福,图大吉大利。婴儿出生的第三天,亲戚朋友都来道贺,满族又称为“下奶”,“下奶”所送的礼品多为糕点、鸡蛋、红糖、花布和粉条等。富贵人家要摆上宴席来招待,一般人家炒几个菜,无论穷富在主食上必须是面条,俗称“吃喜面”又称“洗三面”,意为孩子长命百岁。
据老辈讲:“洗三”这天,家人和亲朋好友都期盼风平浪静的晴好天气,如人所愿孩子的一生会平安、健康、幸福,有美好的前程;如果阴天,有大风、雨雪,就会觉得这孩子一生会有坎坷,亲人们期盼这孩子经过努力、拼搏、发愤图强,会战胜困难,逢凶化吉,创造前途广阔的人生。如生女孩还应用红丝线穿好的绣花针在酒盅里用香油泡三天以便“洗三”时给女孩扎耳孔用。
“洗三”的仪式,是在中午饭后由吉祥姥姥主持进行。这个姥姥不是外祖母,是接生婆或儿女双全德高望重的老妇人(满族人称其为姥姥)。“洗三”的工具是大盆,往大盆里倒上用槐枝艾叶等熬成的热水,到场的亲朋好友往大盆里放入一些铜钱、花生、鸡蛋等,称为“添盆”,“洗三”结束以后,盆里的铜钱无论多少都归姥姥带走。姥姥一边洗一边说一些吉祥话:“洗洗头作公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然后,用姜片和艾蒿擦婴儿脑门和身上各重要关节,据说这样洗过之后,孩子会身体强壮,不生病。再给婴儿梳头打扮一下,说什么“三梳子,两拢子,长大戴个红顶子;左描眉,右打鬓,找个媳妇(女婿)准四村;刷刷牙,漱漱口,跟人说话免丢丑。”
洗完身体各处,还要用一块新布蘸些清水用力擦婴儿的牙床,若是孩子放声大哭视为大吉大利(弱小的生命,用力擦,没有不疼不哭的),称作“响盆”。洗干净以后,生女婴的还要姥姥给女孩扎好耳孔,为长大佩戴耳环提前做好准备。接着,姥姥用一棵大葱在婴儿身上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长大有福气”,再用秤锤儿比划比划念道:“秤锤儿虽小压千斤”,又拿起锁头比划锁住小孩口、手、脚的动作,边念道:“长大啦口紧,脚紧,手紧”,寓意长大后举止稳重。又将小儿放到茶盘里,把本家准备好的金银锞子等,往婴儿身上一掖,口中念:“左掖金,右掖银,花不完,给下人。”又把婴儿放在筛子里呆一会,这样将来生水痘时,会少受痛苦。
为了将来孩子更聪明,还必须由孩子的父亲把大葱扔到房顶上去,再赏两吊钱给姥姥。亲友们一齐向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道喜。然后,用车将姥姥送回。至此,“洗三”的礼仪才算完成。这就是过去满族新生儿的“洗三”习俗。据说在吉林等地还在延续,黑河地区的“洗三”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已逐渐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