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行业动态 文体新闻 边境旅贸 民生新闻 全市各地 俄罗斯信息 阅读俄罗斯
时空黑河 生态黑河 新闻纵深 新闻专题 黑河概览 国内要闻 国际热点 评 论 服 务 媒体看黑河
·阿联酋对中国公民开放落地签证  ·过期药品往哪扔?  ·三招防范出境游信用卡遭盗刷  ·今年9月1日起这些新规为你我解忧  ·国管公积金最新提取流程  ·不动产登记,你都知道哪些内容?  ·“微信旅游”需谨慎  ·警惕朋友圈这6个“坑”  ·家用液化气瓶有“三忌”  ·国家质检总局:几乎所有进口食品均有不符合我国标准情况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黑河理论学习网 > 理论动态 正文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优秀共产党员
http://heihe.dbw.cn   2015-03-16 16:02:43
黑河日报手机报 权威的视角 丰富的内容
周一至周五 每天以彩信形式发送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编辑短信HHRB发送到10658333,根据提示回复Y即可。

  爱辉区委党校 贲子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用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并使之涵盖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和本质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始终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在我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从国情和时代发展出发,为当代中国所作出的唯一正确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展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新的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潮流,被社会成员认同并接受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精神特质,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巨大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对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托和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热爱祖国的价值理想,热爱人民的价值导向,崇尚科学的价值判断,辛勤劳动的价值追求,团结互助的价值环境,诚实守信的价值准则,遵纪守法的价值选择,艰苦奋斗的价值行为。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四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它是实践经验的升华,蕴含着历史内涵;是群众智慧的提炼,呈现出科学精神;是时代呼唤的产物,具有着创新品格。这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随着时代进步和实践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判断时代特征,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形成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理论支持。由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不断深入,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加剧,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而且更深刻地表现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不论社会思想观念怎样千变万化,都不能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这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本所在,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历史使命。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和先锋队,在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全党建设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增强党员和干部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使我们党能够直面现实矛盾,应对严峻考验。所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广大党员干部要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员干部是党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肩负起时代重任,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坚力量。因此,党员干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立身之本,成长之魂。党员干部要不辱使命,带头学习实践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社会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实现自觉奉行。成为一颗颗火种点燃全社会。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内化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一、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因此说,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人类始终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代表着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任何一个社会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会形成与社会根本制度和要求相适应的主导思想、理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精髓。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起广泛关注。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6·25”重要讲话中也做过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学者张健教授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两个语义单位,即社会主义加核心价值体系。后者是中心词,意即最重要的价值观念群;社会主义是限制语,是对价值观念群的定性。这个“社会主义”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根植于中国大地,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的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精炼和概括,便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三个倡导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反映现阶段社会各主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各界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核心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和公民道德行为的本质属性。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它们又是相互区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那些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要求、体现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的核心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总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过程。

  三、党员干部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由此看出,党员干部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广大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率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是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它不仅是我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更是指导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实现成长的理论指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同样,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和道德理论宝库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全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最新认识和提炼成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凝聚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思想共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关键时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执政理念、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塑造崇高人格和民族精神品格,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凝聚社会各主体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才能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已进入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凸显,人们思想认识多样、多变,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更需要树立主流的价值观引导各阶层、群体的思想观念,凝聚思想共识,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石

  中国梦是在2012年11月29日由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提出的。习近平定义到“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中国梦”不是一成不变,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相辅相成、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的关系。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

  实现中国梦,国家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同等的重要,硬实力包括经济、科技、国防,而软实力便包括思想、文化、价值观等,而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是经济、政治、文化的集中反映,因此是软实力的重中之重。核心价值观即主导性的社会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社会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社会建设,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所不可缺失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国家、社会、个人不同层面的价值认识,是中国梦在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明确了不同社会阶层及个体的价值目标,在国家层面上为治国理政树立了价值导向,有助于确立积极向上的社会群体主流思想,也对公民个体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位于一体,明确了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各主体的价值观定位,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社会各阶层人民以积极型、主动性和创造性地精神投身改革发展事业,对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基石。

  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件及现状

  从内部环境来讲,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突出,社会矛盾、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各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党内外腐败问题频发。从外部环境来讲,全球化进程加速,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球化,国际交流与互动日趋密切和频繁,这使得我国所处的世界环境与国际关系空前复杂,不同的世界性因素的涌入不可避免的催生经济社会生活的改变与多元化。因此我国社会整体在价值观方面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

  (一)外部敌对势力依然存在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依然渗透和冲击着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全球化如同一柄“双刃剑”,各国在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的同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也迅速地在全球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这些西方腐朽思想通过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在消遣和娱乐的幌子下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渗透,向人们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时一些西方社会思潮也趁虚而入,带领社会群体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并渗透到干部个体化的日常行为和社会认知之中。

  (二)部分党员干部思想混乱、政治价值观迷茫

  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政治价值观相应也从封闭转向开放,不同价值观相互冲突,在一定程度上给干部队伍造成了思想混乱、价值迷茫,产生了大量道德失范现象。加之社会一些腐败现象、不正之风的影响,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消极观念,产生困惑,主体意识也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得失,注重物质享受和拜金主义倾向明显,部分党员干部迷信“有权就有一切”,旧的思想难以转变,在政治及公权力方面具有不健康的心态。

  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往往从政治价值观领域开始。意识形态性是政治价值观最本质的特征之一,无论社会以何种方式变迁,都存在与其相应的政治价值观,不存在某种万能的政治价值观,因此在当前的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教育,明确思想政治方向。

  (三)社会价值观处于多元化态势

  当前我国社会的价值观正由传统的一元转为多元化态势,过去单一的传统价值观正转变为以忠义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并存的局面,这种多元化状态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不同价值观之间可以实现相互吸收与借鉴进而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但多元化的价值观并存也可能使社会各主体产生迷茫与困惑,个人信念收到影响从而导致社会道德滑坡。

  在未来一段时间,这三种价值观将在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中,共同影响着中国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社会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进入一个信息激荡、传媒发达的网络信息时代。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匿名性、同步性与互动性等新特点,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普及格局的变化传递出一个信号,网络民意具有充分的广泛性与代表性。网民的人数急剧上升,使得网络成为公民表达政治观点、参与政府决策与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渠道与平台。然而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有可能通过网络媒体传播阻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部门媒介热衷于宣传和介绍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甚至封建迷信的某些歪理邪说,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树立和传播价值观的同时,势必要做到趋利避害,实现良性发展。

  (五)民族观念、集体观念被弱化,公德修养有待提高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部分党员干部摆脱了务实为本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我化。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强调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严重的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诲和道德要求。

  部分党员干部的爱党、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限制,少数党员干部盲目的崇洋媚外。不可否认,部分党员干部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六)价值观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去形成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工作体系尚未形成。长期以来,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教育力度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党员干部队伍作为社会价值观的引领者缺乏带头意识,社会整体价值观普遍性错位。在此背景下,价值观教育体系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的价值观教育体系、定位本身空洞乏味,价值观教育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与实际的脱离,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在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背离了价值观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忽视了党员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七)社会信任度整体趋势的不断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13年1月发布了《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在2012年进一步下降,并已经跌破及格线。报告指出,人际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越来越多相同利益、身份、价值观念的人们采取群体形式表达诉求、争取权益,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未来一段时期,社会诚信问题形式依然严峻。

  (八)社会负面情绪日趋严重

  《社会心态蓝皮书》指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降低。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五、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构建

  从上文分析可看到,近些年来,我国社会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然后,人情冷漠,社会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等各种影响社会和谐的不良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不正视和改善这种现象,必将严重阻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作为政府主导的价值观,党和政府以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要有使命意识,努力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讲,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要通过党员干部的执政实践和作风转变让社会各主体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的中坚、阶级的先锋、民族的脊梁、事业的楷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带领社会各主体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党和政府层面的措施

  1.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论引导,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在整体社会价值观中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核心价值体观对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保障。党和政府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领域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这是社会主义政党在政治思想上的一大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办大事优越性的根本原因所在。

  2、加强党员干部的社会价值观教育

  实践必须要与理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党员干部价值观教育必须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结合当今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利用各种教育平台,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开展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长期教育作用,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同时,党和政府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精神的支柱、基本的道德规范。

  3、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社会认同评价体系

  保证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权利的监督和工作作风的监督。领导干部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因此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其的监督。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组织管理者,在道德修养和作风方面理应按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作风监督有助于规范和促进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和健全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评价体系,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建立包括法律规范、行为准则、道德标准长效机制在内的各种制度体系,使之成为约束党员干部各种行为的框架。

  (二)社会力量的参与

  1、积极组织开展和参与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活动

  包括广大党员干部在内的各社会主体应利用更多的空余时间参加社会组织活动。通过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交流与沟通,增强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包括广大党员干部在内的各社会主体还应积极开展和参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通过此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公共伦理道德,关注社会共同利益,参与社会生活,关心社会弱势群体,这为提高公民素质、倡导社会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营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网络媒体效应传播快,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起到了桥梁作用,为党员干部在内的民众学习核心价值观创造了平台,同时也在相关报道、贴吧、博文中传递出价值引导,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整个文化系统中,加强对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所有公民的意识教育。网络媒体应积极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挖掘优秀典型事例,对具体生动的事例报道,彰显榜样力量,增强党员干部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与感染力,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社会人生价值观。

  3、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

  对广大党员干部能否合理的使用人民群众赋予的公权力,能否较好的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除了官方的监督以外,还应该加强社会力量的监督。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公众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监督愈加深入和全面。广大社会力量应积极通过网络、热线等渠道,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不法行为进行监督;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三)党员干部自身方面的要求

  党员干部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党员干部的言行影响着人民群众,决定着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党员干部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是贯彻党的宗旨的要求,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认真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硬本领和实际能力。要增强为职工、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无私奉献。要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牢记“两个务必”,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紧密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擅于运用好的方式方法,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做群众的领路人、带头人,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教士”。

  1、要以最高标准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

  广大党员干部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组织管理者,在道德修养方面要按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是党员干部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思想品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一个具备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人,能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拥有良好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就会在社会上受到尊重、受到欢迎,产生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修养是在学习中升华的结果,在内省中完善的结果,在自律中养成的结果,在实践中铸炼的结果。只有坚持用心去做,就会不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主动服务的理念,将自己的角色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普通群众的角色由“被管理者”转变为“被服务者”,做到以群众为中心,对群众负责。

  2、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员干部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做到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学习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前提是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只有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才能有效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在学习的基础上要率先树立、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

  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和征求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处处为民着想,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让人民群众体会和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要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在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做到真抓实干、实事求是,努力推动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要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国八条”的规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决抵制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的行为,带头厉行节约,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4、要掌握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掌握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树立正确的观念和心态,把为民服务、为民解困作为自己职责和义务,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人生观、世界观,通过一系列教育,把奉献当乐趣,把干事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工作,提高党员干部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关系。

  5、自觉的接受党、政府和社会力量的监督

  党员干部要树立良好的学习观,要拓宽交流渠道,正确看待和自觉接受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让监督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怀着坦诚的心态和崇高的使命感,健全接受监督的制度措施,创新接受监督的方式,自觉自愿接受外界监督,确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质量和长效。

  六、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的历史使命,是重大的现实课题,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党员干部是老百姓中的优秀分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应当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觉做到:

  (一)学习理论,把握实质,成为学习思考的先行者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共产党人的必修课。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相反却从不同角度一次又一次证实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最典型的实证之一。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具体生动的实践和无可争辩的事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巨大威力。可见,马克思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过时。党员干部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要从科学理论在历史长河里、在时代潮流中、在现实实践中,给我们的启迪,来思索、解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做到先学、深思、学懂、导行。只有全面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才能进一步筑牢思想防线,提高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从而抵御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的污染和冲击,正确辨析社会思想领域中的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成为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理想信念是人生历程的明灯,崇高的理想信念能激励人鼓舞人,使人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十七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全党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人类最进步、最合理、最完美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道路很漫长,但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现在有些人认为共产主义太渺茫,对社会主义最终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表示怀疑。应该看到,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多年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正是这条特色之路,使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世代相传,不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能够到达共产主义理想的彼岸。党员干部要成为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首要的是正确认识我国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正确认识社会进步的渐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既看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优越性,真切认识共同理想的科学性、现实性及必然性。把个人理想和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统一起来,用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引领个人理想。要超越自我实现的狭小圈子,自觉把个人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锲而不舍地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只有矢志不移地追求与共产主义崇高目标相一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的人生理想,并付诸于行动,才能使个人理想得以升华和实现,从而体验人生的价值和幸福。

   (三)强化责任,立足本职,成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积极传播者。 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涌入。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采取各种方式和途径,加深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年学生淡忘轻视民族精神,向往“全盘西化”。回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以及所形成的宝贵精神遗产,应该看到中华民族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高尚的气节操守、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令我们引以为自豪的优秀品格。只有从祖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开放的心态借鉴世界文明成果,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党员干部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大力传播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国情和党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与时代脉搏共跳动,培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敢于迎接各种挑战的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更具体的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象无数革命先烈那样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表现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在人民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象许多英雄人物那样见义勇为、舍己为人;表现在日常工作中,象各行各业的先进典范那样,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甘于奉献。党员干部要以他们为榜样,在平凡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用青春的激情、创新的勇气、踏实的行动,成为唱响主旋律、讴歌传播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生力军。

  (四)修身求知,扬荣抑耻,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

  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社会成员确立了科学的价值导向、价值判断和价值遵循。党员干部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加强荣辱观修养。首先要知荣明耻。共产党人的荣辱观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维护国家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以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作为判断荣辱的标准。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体现,也是共产党员的基本道德标尺。在明辨荣辱的前提下,做到知行统一更为重要。就是按照“八荣八耻”道德要求,处理国家集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作为党员干部要强化党性,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修身立德,争当道德楷模。比如带头诚信还贷,诚信考试,诚信就业等。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道德实践活动,如爱心扶助、志愿者服务等。在实践中净化心灵、升华认识、锤炼品格,体验道德美感,感受道德快乐,形成道德魅力。还要通过学习、对照、体验和反省,自觉接受他律,在自制力和外在约束力的作用下,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为牢固的人生信条,变为自觉的行动,执着地追求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带动者。 随着不同文化在高校相互交融影响的日益频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党员干部的言行举动对老百姓有着很强的示范带动作用,要争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排头兵。一是要深入学习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认识这一体系所呈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合,所体现的远大目标与日常行为规范的融和,时代精神与历史经验,世界眼光与中国特色的联系,所贯穿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科学精神。同时从生动现实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使之成为自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以及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自觉性。二是要积极参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文化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开展党群活动、科技活动、社区活动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在党的建设中,融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里,增进认识、认知、认同。三是党员干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变为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实际行动。身边的典型是最有说服力的教材,行为示范是最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要成为广老百姓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积极带领老百姓投身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活动等,提高认知,陶冶情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坚持不懈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

  七、结束语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当中,党员干部要从自己的岗位职责出发,从点滴做起,使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每项具体工作中,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和模范,引导社会各主体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驱动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

  党的十八大已经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中国梦的号角。我们相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领和指引下,在包括党员干部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体的努力下,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任务一定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的伟大胜利一定会达到。

 
作者: 来源:黑河理论 编辑:王秀玲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