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毕业之后,留在省城大医院做一名医生,过安稳舒适的生活,原本是王桂云可以选择的生活状态。但这个敢想敢干的山东女英豪,却偏偏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办学创业路。
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山东协和学院党委书记王桂云的人生路,令人感佩。
王桂云走上学医这条路,并不是偶然。从小生活在山东淄博农村,无论感冒、咳嗽、发烧,妈妈总是给一碗姜汤喝;眼看着一些乡亲们生了并不十分严重的病,却因为求医意识薄弱且无医可求,病情逐渐加剧。一颗长大要做医生的种子,暗暗在王桂云心里种下……
王桂云大学学的是临床护理专业,可毕业不久,她的想法就发生了转变:名牌医学院的学生都想留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依然面临着无人看病的困境。她想到了办教育,办一所专门为中小城市和乡镇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
生性直爽的王桂云说干就干,不带半点含糊拖拉。在上世纪90年代初,铁饭碗是许多人心中的最优选择,可王桂云偏放弃了这个“最优选择”,和同样学医的丈夫盛振文一商量:办学校!
1993年,济南西郊的那块土地,成了王桂云和丈夫播种梦想的试验田。依托山东中医学院,对外挂名该校中专部,王桂云开始了自己的办学创业之路。
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老师不愿意去,因为太偏远,连公交车都还没有通。王桂云就三顾茅庐地请,甚至提出每天骑自行车接送。许多老师都被她这份真诚感动了。
然而,第一次招生,却让王桂云傻了眼——只招来8个学生。摆在王桂云面前的,是两难的选择:如果正常开课,学校连校舍租赁费用和老师讲课费用等成本都没法收回;如果不开课,就是对学生的不诚信。王桂云决定:“赔本也要办教育,不仅要按时开课,而且要开好课。”
一个多月后,凭着这份笃定和老师们严谨的教学质量,生源规模很快由8人扩展到了150人。学校也逐渐走上了正轨。
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农村孩子。他们面临的许多问题让同样从农村走出来的王桂云感同身受,“看着学生们,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学校除按政策落实奖、助学金外,还专门设立了贫困学生资助基金,每年用于资助家庭条件特别困难的学生。几年来,学校为9000多名贫困生减免了学费。2007年以来,王桂云个人带头为本校学生捐款达22万多元……
2003年非典疫情暴露出的农村医护水平太低问题,让王桂云再次感受到实现梦想的紧迫感。从2005年开始,学校在全省开展乡村医生免费培训,迄今已培训2万多人。
济南市槐荫区吴家堡乡村女医生刘延平是第十五期学员,培训结束刚返乡就救了一条命。一位乡亲到诊所来就诊,症状为恶心、呕吐,刘延平通过心电图判断病人是心肌梗死早期,很快控制了病情,挽救了病人生命。心电图方面的知识,就是培训时学来的。
乡村医生参加培训期间,学习、住宿、购买教材和生活用品等,全都不用自己掏腰包,为此,学校每年要投入200多万元。但王桂云计划还要继续办免费培训班,力争把山东省10万名乡村医生轮训一遍。
2011年4月,王桂云的梦想开花结果。学校升格为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实现了办学层次历史性跨越。如今学校已发展成拥有57个统招专业、15000名学生、占地1500亩的普通本科高校,被称作山东省民办教育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