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若渴”打造高质量发展“智慧引擎”
——我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发展活力
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近年来,我市始终怀揣“求贤若渴”之心,扎实做好人才“引育留”文章,大力实施人才振兴计划,持续深化人才引聚、平台搭建、环境营造等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智慧引擎”。
精准“引才” 持续释放政策叠加效应
奔赴知名高校专项引才、端口前移引进人才、线上云聘会汇聚人才……为了让人才政策容易懂、广知晓、快兑现,我市广发“英雄帖”,积极组织举办人才专场招聘会,制定更加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提高人才扶持的“含金量”。
深入实施“万人引才”工程,建立机关事业单位招录招聘、校园引才、专项引才、自主引才等多渠道引才机制。2022年以来,吸纳青年人才8857人,较前3年增长42.9%,高校毕业生留市就业人数达到近5年最高水平。通过“市委书记进校园”“黑龙江人才周”活动,踏访高校27所、36次,引才1727人。2024年,首次采用现场报名、现场考试、现场签约的“一站式”引才方式,企事业单位达成签约390人。积极破解医疗卫生领域引才难题,出台“强边兴卫”新举措。去年,全市招引医卫专技人才200人,对接先进医院、医科院校16家,引进先进诊疗技术10项,填补了肺部微创手术、智慧放疗等多领域空白。
硕士毕业研究生邢同学几年前通过人才引进来到黑河工作,拿到了10万元的购房补贴。“在黑河市工作两年多,我深刻感受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浓厚的惜才爱才用才氛围,不仅工作中提供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和丰富的实践平台,生活中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很庆幸选择了黑河。”
精心“育才”巧搭智库培育平台
“人才来不来,取决于有没有适合人才发展的事业平台和创新资源。”招聘企业负责人黄淑晶吐露自己的看法。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平台建设作为吸引集聚人才的突破口,不断增强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力,让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建好交流合作平台,对接高校、科研机构41所,签订协议71个,在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创意设计、联合办学等多领域广泛开展战略合作。举办“高校黑河行”活动,汇集中俄31所高校(科研院所)近百名专家学者,签订合作协议13个,揭牌合作基地3个;哈工大研发的智能激光除草机器人在爱辉区转化落地,实现全国首创。
打响市校协同育才品牌,建立健全生源对接、跟踪培养、全程服务、定期回访等工作机制,打造“5+X”实习实训模式,搭建“沉浸式、实践式、互动式”研学平台。2022年以来,全市承接实习实训大学生1184人,获拨省支持资金15.6万元,实习生留市就业151人,“印象黑河行知筑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连续两次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
借助省委“组团式援边”、助力乡村振兴“千人行动”、科技特派员等载体,接收省派干部人才177人。2024年,首次接收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促成孙吴县与南通大学和多家实力纺织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功招商引资浙江鸿文集团共建汉麻全产业链项目,投资额达10亿元。组织开展第21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荐工作,推荐的创意设计产业、医疗领域人才各1名均入选。
一系列产研融合平台的相继建立,使得平台与人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带头创新攻关、助推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中流砥柱作用加速显现。
高效“留才” 构建近悦远来生态
“帮助人才解决‘束手’难题,才能让人才一展身手。”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们高度重视人才服务,健全关爱人才、服务人才的制度体系,面向市县两级184名专家人才,开展联系服务800余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57个。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市县两级设立人才服务专窗,健全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就医、出行等服务流程。探索优化职称制度,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提出职称聘用动态管理、正副高级职称“退五进一、退三进一”等可行性建议,明确实绩导向,逐步构建“循环流动、能上能下”新机制。同时,大力营造爱才敬才氛围,引导各地各部门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典型经验和优秀人才事迹,让黑河成为人才向往、安心、舒心的“理想栖息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