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理想高于天
——金训华和他的知青战友们
金训华,知识青年,胸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理想,从上海来到逊克下乡插队,为抢救国家财产英勇牺牲,成为一代青年的楷模。一大批知识青年被金训华的英雄事迹所激励,沿着他的足迹,纷纷奔赴北国边陲建功立业。
一
知青是一个特定年代、特定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白山黑水之间,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豪情,在共和国奋斗史上挺秀独出,风规自远。
上世纪60年代,在黑龙江边境小城逊克县出了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金训华。他为了抢救国家财产,跳入汹涌的河水中,被洪水卷走,牺牲时年仅20岁。他短短79天的知青经历,为共和国一代年轻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1969年3月,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上海市吴淞第二中学毕业生金训华参加了上海市组织的知识青年学习访问队,赴黑龙江考察访问时来到黑河。在逊克县,他被这里的辽阔壮美深深吸引,他找到了不同于大城市的、亟待开发的热土。在返回上海途中,他与同行的队友在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下开会,他讲边疆形势的需要、农民的热情、黑龙江的富饶,说:黑龙江需要我们,我们不光要自己带头来,还要尽量动员自己的弟弟妹妹一起来,表明我们宣讲的绝不是假的。
回到上海,他立即发起成立了“知识青年赴黑龙江插队落户联络站”,积极动员上海青年落户边疆,投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事业。当时,上海的毕业生和家长更愿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和农场去,属于国家农场职工建制,按月领工资。而插队落户是农民身份,干活儿记工分。经过两个月的宣传动员,共1300余名知青从上海赴黑河地区插队落户。其中,有很多放弃已分配到工矿、兵团、农场、市郊的名额而转赴黑河农村的。
同年5月,金训华作为第二批上海知青前往黑龙江省农村插队落户。5月29日,他带领34名上海知青来到逊克县逊河公社双河大队。在双河,金训华真正体会到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里有蜿蜒绵长的山脉、一望无际的沃野、奔涌流淌的大河。他和当地人一样,住草房、睡火炕,穿粗布、吃窝头,白天扶犁抡锄开荒种地,晚上手握钢枪巡逻站岗,人们从这个青年人身上看到了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优秀品格。
由于金训华年纪小、人机灵,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小金子”。
时年67岁的王大爷瘫痪在炕上。金训华常去照看,不怕脏,不怕累,给老人扫地,擦炕,洗衣服,擦身子。王大爷回忆说:小金子朴实、肯干、心地善良,积极参加生产劳动,虚心学习生产技术。几个月下来,锄地、捆谷草、捆麦子样样都是一把好手,还当上了民兵排长。
双河大队地处逊别拉河、沾河的汇合处,这里河道崎岖、水流湍急。金训华曾是吴淞第二中学的游泳健将,能横渡黄浦江,往返几个来回不在话下。为加强战备,他发挥长项,带着民兵一起练习在急流中游泳。
6月14日,金训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7月1日再次向党组织表示决心。他写道:“敬爱的党组织,我虽然离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共产党员的标准还差得很远,但是,我愿意在长期的实践斗争中,用共产党员的标准永远严格要求自己,真正从思想上入党。敬爱的党组织,请您在长期的革命实践斗争中考验我的永远忠于党、永远忠于毛主席的红心吧!”
8月15日,逊克县连降大雨,逊别拉河、沾河水位猛涨。河边上的农田被淹没,大树被冲倒。堆放在双河渡口上游北岸的一批输电松木电柱受到洪水威胁。下午4时许,金训华正带领民兵抢修防洪堤坝,生产队长跑来说:“河边上的电线杆泡在水里,就要被洪水冲走了!”
“保护电线杆要紧,把这任务交给我们吧!”金训华带上男知青,立即赶到河边。这时,已有两根电线杆被急流卷走。
河水以每秒七八米的流速向下倾泻,电线杆顺着急流朝下游冲去。金训华一边跑,一边甩掉衣服,大喊一声,“快,跟我下去捞!”就跳进了河里。随后,两名知青也跳了下去。
“水流太急,危险!”岸上人大声呼喊。他们在江边长大,深知洪水的凶猛。
“追不上了,快回来!”生产队长知道金训华这几天正感冒腹泻,怕他支持不住,发生意外。金训华接连几次把头抬出水面,奋力向前猛冲,然而水急浪大,他在水中时隐时现。
两名知青被救上岸,金训华却被洪水卷走了。
消息迅速传开,乡亲们和知青悲恸欲绝,大家沿着河边寻找金训华的遗体,一天、两天、三天……他们站在河岸边,面对着汹涌的河水失声痛哭。
18天后,一个放牛的孩子在河滩草丛中发现了金训华的遗体。
乡亲们用红松木为金训华做了一口棺材,把他安葬在双河村后面的山坡上,墓碑上简简单单几个字:金训华之墓。这里树木葱郁,远离尘嚣。他把自己交给了为之倾心的黑土地,他的生命定格在20岁。
8月26日,逊克县革委会在县人民广场为金训华隆重举行追悼大会。金训华的父亲金顺庆、母亲谢香云、妹妹金士英以及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逊克军马场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追悼大会。
对金训华的入党遗愿,双河大队党支部全体党员讨论认为,金训华出身工人家庭,热爱党,为保卫边疆贡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符合党员的标准。经中共逊克县革委会核心小组批准,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逊克县革委会作出了《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金训华同志学习的决定》,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授予金训华革命烈士称号。
《黑龙江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了长篇通讯《活着就要拼命干,一生献给毛主席》,这是金训华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刊登了金训华日记摘抄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号召全国青年向他学习。著名作家郭先红来到双河村,与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以金训华为原型创作了长篇小说《征途》。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同名电影《征途》,秦怡、陈述、郭凯敏等著名演员在双河体验生活,剧中人钟卫华的原型就是金训华。1970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一套《革命青年的榜样》“文”字头邮票,上面印有金训华与洪水搏斗的画像。一时间,金训华为抢救国家物资光荣牺牲的事迹迅速传遍全国。
金训华牺牲3个月后,上海市69届毕业生纷纷要求去逊克县插队。据不完全统计,1968年至1979年,黑河地区共接收来自全国各地上山下乡知青15万余人。1968年9月至1976年10月间,逊克县先后共安置上山下乡知青7581人,占当时逊克县农业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县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些知青主要来自上海、天津、北京、哈尔滨等地,其中上海知青4915人。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金训华的英雄事迹在青少年中产生了显著的积极、正面影响,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大公无私,勇于献身,必要时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精神无论在什么时代都是极其宝贵的。
黑河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刘树新对金训华和他的家人非常熟悉。他回忆:当时金训华到双河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协调县供电局为双河架设电线,他们整整一个夏天靠锯子、斧子伐了一百多棵松树做电线杆,人背肩扛好不容易从山里运了回来。有了这些电线杆,村里才能接上电,全村父老乡亲苦苦盼了几十年啊!他们是为了这个才豁出命去的。
2019年,当年上海知青、著名影视人曲胜辉,50年后重返第二故乡筹划拍摄金训华的纪录片,对当年整个事件做了详细采访考察。他说:我听到有人疑问,为了两根电线杆金训华献出了生命,这样做值得吗?这是一个不容否定回答的严肃问题。当年的知青是具体的人,做的是具体的事,这样的事即便发生在现在还是必须肯定的。舍己为公价值观考量的是是与非,不是得与失、利与弊。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大力弘扬。
1970年6月1日,逊克县政府重新修葺金训华烈士墓,将土堆和木板墓碑建成水泥浇筑的墓基和墓碑。墓碑正面镌刻“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烈士之墓”,背面有记述他生平和事迹的碑文。 1995年8月15日,在金训华牺牲26周年之际,为进一步弘扬烈士高尚的革命精神,逊克县人民政府决定将金训华烈士墓迁至县烈士陵园。
二
追求理想的路上,自有慷慨赴义者。金训华的身后,一批年轻人踏着他的足迹砥砺前行。
金士英,金训华胞妹,1969年随哥哥来逊克县插队时才16岁。金训华牺牲后,她接过哥哥手中的钢枪,继续战斗在双河村。当时一张金士英手握“五六”式冲锋枪的照片刊登在全国众多报刊上。
上海知青阚治东回忆知青往事的《风雪十年:我的北大荒记事》一书中有这样的文字记述:“我刚到双河时,所见到的金士英是一个扎着两根小辫、毫无做派、非常腼腆、看起来比我还小的小姑娘。尽管当时的社会知名度很高,但在双河知青点她的行为和普通知青没什么区别。除了外出开会,她和我们一样天天参加大田劳动,不少大田活儿比我还在行,因此在知青点中人缘极好,大家都愿意与她交往。”
1969年10月1日,金士英参加国庆观礼,并与参加国庆观礼的全体代表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
1971年冬,金士英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北京与毛主席、周总理共商国是,绝对是一件非常了不得的大事,她成了双河大队乃至全国知青的荣耀。她在北京开会期间,双河知青点的收音机天天响着,一有金士英或者知青代表的消息,大家都异常兴奋。有的知青把从广播里听到的消息刻字油印,第一时间发到各家各户,和大家一起分享喜悦。
1973年5月,金士英被任命为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大家都觉得她的职位比县委书记都高,在她面前显得拘束起来。但金士英仍和过去一样,双河村无论是知青,还是老乡去哈尔滨有事找到她,她都热情接待,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困难。她每年都回到双河村呆上几个月,和知青同吃同住,一起下田干活。她还兼任着双河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支部会上讨论问题,她总是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从不多言多语,没有一点儿官架子。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结束后,金士英回到上海,在国营企业凤凰自行车厂担任后勤部门中层干部,一直工作到退休。
北京姑娘林宏是双河村知青中另一个闻名全国的先进典型。林宏,1951年出生于军队干部家庭,1970年参军入伍,同年入党,当过宣传队员、电影放映员、卫生员。1975年3月退伍,主动放弃北京舒适优越的工作环境,立下“复员不回家,坚决到金训华生前所在的地方插队落户”的誓言。5月10日《解放军报》报道了这一消息后,逊克县和双河知青点、双河大队党支部随即联系林宏,欢迎她到这里来。
1975年5月31日中午,林宏到达逊克县城奇克镇,受到县镇的学生、干部和工人3000余人的夹道欢迎。6月1日上午,逊克县委在县红旗小学操场举行热烈欢迎林宏同志到逊克农村落户群众大会。黑龙江省有关部门负责人,黑河地委、军分区的负责人,林宏原所在部队、林宏父亲所在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的负责人陪同林宏来到逊克县和逊克县干部、工人、农民、知青、学生代表参加大会。会上,有关部门领导、林宏和知识青年代表讲了话,县人武部和民兵指挥部批准林宏为基干民兵,并授给她“五六”式冲锋枪一支。不久,县里增补她为县委委员,任命她为双河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全省各地也争着请林宏去作事迹报告。《解放军报》发表林宏的事迹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继金训华之后,又一个全国学习的知青典型。
林宏性情直爽,能歌善舞,会拉手风琴,在知青中表现很突出。在党组织会上,敢发言、敢表态,有很强的组织原则。1975年6月2日,逊克县委下发《关于开展向林宏同志学习的决定》。《黑河日报》多次刊登林宏工作、学习的先进事迹,她的多篇思想汇报在报纸发表后成为各级党组织的学习材料,她的一句“新中国青年一代是不可战胜的、大有作为的一代”,抒发了当时青年人的共同心声。
1976年11月,林宏到新成立的农垦点延河大队担任党支部书记,带领知青垦荒种地,实践着她人生中最响亮的誓言。
林宏是最后一批来逊克插队的知青,她来得晚,回去得也晚。大批知青都返城后,林宏又只身一人在北大荒驻守多年,是最有条件返城而最后一批返城的知青。
程春梅是随金训华一同来双河下乡的另一位上海知青。1970年,她被推荐到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乡亲们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她对乡亲们说:我不会忘记我是咱们双河走出去的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我一定回来和大伙一起建设新农村。两年半的大学生活,程春梅的思想更加成熟,学识更加丰厚。在毕业座谈会上,同学们满怀憧憬地谈着理想和未来,轮到程春梅发言时,她平静地说:“我还是要回双河农村去。”这一句话在同学们中间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大学毕业去农村?上大学不就是为了离开农村吗?既然这样你还上大学干吗?当初不出来上大学不是一样吗?
程春梅的回答依然平静:“我上大学就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农村。”回到逊克县,县委还是没舍得让她去农村,留她在团县委当了干部。她多次申请回双河,每次领导的答复都是一样的:你是贫下中农选送上大学的,你在县里就是代表了贫下中农,别回去了,在机关安心干吧。程春梅给县委写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回农村参加建设的强烈愿望。1974年6月,县领导见她如此坚决,批准了她回双河的请求。这件事在全县引发了“大学生能不能当农民”的思想大讨论。1975年4月15日,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向程春梅同志学习的决定》,对她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黑龙江日报》刊登专稿,热情支持她的人生选择。《黑河日报》也对她给予高度关注,对她每一次取得的成绩,都及时采访宣传,在全社会树立正面导向。
三
不管是风也罢雨也罢,苦也罢乐也罢,上海知青同当地村民们建立起了深厚感情。他们铭记着生命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无法割舍对这片热土和人们的拳拳之爱。
1995年上海知青代表团回访双河村。在这群当年的知青里,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与双河过去未来写在了一起。这个名字叫阚治东,中国证券市场风潮的见证者。
如果说当年在双河村下乡的知青金训华是知青英雄、时代楷模,那么金士英、林宏、程春梅等人就是那个时期树立的典型。相形之下,知青时代的阚治东、刘龙久、张吉生还不被外界所熟知。而今阚治东是享誉全国的“中国证券教父”、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和证券行业的领军人物、深圳东方汇富创业投资管理企业总裁。刘龙久是阚治东的副手,张吉生也是一位相当成功的企业家。
1970年3月,初中毕业才17岁的阚治东就同第三批上海知青来到双河。阚治东常说:“金训华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是给我一生带来巨大影响的人。”在双河8年多,阚治东从一名普通青年成长为大队领导,在人们眼里他始终是一个衣着得体、文质彬彬、做人做事一丝不苟的白面书生形象。1978年他返城回上海,1979年进入上海人民银行工作,1990年担任申银证券公司总裁,1996年担任申银万国证券公司总裁,2002年起去深圳发展,曾获“中国优秀青年企业家”“上海青年企业家金鹰奖”“中国最活跃风险投资人”等称号。
这次回访,当年知青再一次深切感受到双河人的真诚与热情,而感受最深切的却是双河的落后。阚治东向逊克县捐赠人民币12万元,张吉生捐赠人民币10万元,金士英和原上海带队到逊克的干部肖同兰、沈志也都纷纷慷慨解囊捐赠。阚治东与刘龙久将一面刻有“惠我黑土地”纯银盘赠送给双河村保存,说了一句“我们很快会再回来的。”
1997年,阚治东带队再次来到双河,代表双河知青出资20万元给双河村建了一所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砖瓦结构的双河希望小学。学校建成后,为加强对学校的管理,阚治东在征求村领导班子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后,请当年上海下乡知青没有返城留在当地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黄德明担任校长。希望小学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二年,阚治东等又一次回访时,为这个不足百名学生的学校赠送100套校服。
2008年,阚治东率知青回访团来到双河,他们出资10多万元为村民建起了村民文化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但阚治东觉得这样捐赠还远远不够,因为人的钱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哪一天没钱了或者这些人不在了,谁来继续回馈第二故乡呢?他下了决心,办企业。企业的生命是无限的,只要企业在,他们的这些愿望就永远会实现下去。他和刘龙久历时三年,多次邀请国内外奶牛养殖行业著名专家学者反复考察论证,注册资金4.49亿元人民币,于2011年9月成立了黑河中兴牧业。这是一家由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出资组建的合资企业,旨在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牧场,以优质安全的奶源,打造中国乳制品品牌。
到2015年,公司拥有职工400余人,股东投资已超过10亿元人民币,各项资产已达12亿元人民币。公司建有规模化牧场4个,可容纳奶牛2.8万头。从新西兰进口荷斯坦奶牛5000头、从智利进口荷斯坦奶牛1000头,加上前期引进的奶牛自繁,存栏荷斯坦奶牛2万多头。 50多年前,广大知青来到农村和边疆,接触了实践,经受了锻炼,丰富了阅历,增长了才干,为新中国开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黑河这片土地和人民始终铭记着金训华和他的知青战友,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发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