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市长热线 评 论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监督就是爱护,公开就是倡廉。 心不贪,利不沾,非法集资莫靠边。 远离非法集资,拒绝高利诱惑。 全民动员,同筑禁毒防线,人人参与,共建和谐社会 。 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 防范灾害风险 护航高质量发展。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时空黑河
东北驿站文化历史考略
//heihe.dbw.cn  2022-07-29 09:40:46

  在古代东北广袤的原野上,曾经有一条贯穿南北的道路,最初,这条路南起吉林省吉林市,北至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其分支从黑龙江黑河市嫩江市北上至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奇乾乡,这便是古驿路。修驿路、驻驿路、通报信息的人便是站人。站人驻守的地方便是驿站。

  驿路、驿站、站人由来的部分历史原因是“三藩之乱”导致了“沙俄入侵”。

  清入关定都北京二十年后,驻云南的吴三桂、驻广东的尚可喜、驻福建的耿精忠为代表的藩王培植成了强大的势力,与清政权分庭抗礼。其中,吴三桂的势力最大。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清廷作出了撤销藩署的动议。于是吴三桂杀死了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清朝廷。吴三桂军队由云南、贵州挺进湖南大部,又进占四川。四川、福建、广东、广西、陕西、湖北、河南还有台湾的明郑等地有汉官、汉兵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以及一些地区的农民、奴仆都迅速响应,这就是清朝初期的“三藩之乱”。

  当时,康熙皇帝主要坚决打击吴三桂,对尚可喜、耿精忠却进行招抚,分化反叛力量。在尚可喜、耿精忠被清廷招抚之后,康熙十七年(1678年),穷途末路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之后,他积郁而死后,将自封的“帝位”传给孙子吴世璠。

  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清军攻入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这标志着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封建王朝统治的标志,但是也带来了后患。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大举入关,定都北京以后,尤其是平定“三藩之乱”之际,清廷对黑龙江流域的防务减弱,沙俄侵略者趁机向东扩张,侵入到黑龙江流域。

  顺治七年(1650年),200余名武装的哥萨克士兵,在沙俄军头目哈巴罗夫带领下,袭击并攻占了雅克萨,之后,不但又乘船四处骚扰,而且惨无人道地杀死吉吉达村的661名达斡尔族人。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入侵,给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带来莫大灾难,使黑龙江流域几乎变成荒芜之地。沙俄的侵略行径激起了清军及沿江各族人民强烈反抗。顺治十一年(1654年)春,另一俄军头目斯捷潘诺夫带领370名武装的哥萨克士兵在呼玛尔河附近建立据点,据险驻守并不断地在其后两年间到黑龙江下游及松花江流域抢夺粮食和毛皮。顺治十五年(1658年)6月,沙尔呼达率1400名清军围歼斯捷潘诺夫一伙。俄军有270人被击毙或生俘,斯捷潘诺夫也丧命于此次围歼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松花江大捷”。

  中国军队在乌扎拉村、尚坚乌黑、松花江口以及古法坛村等地抗击沙俄入侵节节胜利。于是,沙俄一改流窜劫掠的故技,采取在外贝加尔湖地区建立侵华桥头堡,“逐步向黑龙江地区扩展势力”的新策略。色楞格斯克堡、涅尔琴斯克(尼布楚)堡,就是沙俄侵华的两个据点。

  当时,清政府正在平定南明政权和“三藩之乱”,无法抽调更多兵力和财力根除北部入侵的祸患。因此,沙俄侵略者又将据点由尼布楚径直向雅克萨推进。之后,侵略者在雅克萨附近陆续建立了若干个哥萨克屯,蓄谋久居,并准备进一步向黑龙江下游地区扩张。康熙十四年(1675年),切尔尼果夫斯基率领300人窜犯到黑龙江以南几百公里的甘河地区,色楞河下游、乌达河口等地,又非法建筑三个城堡。沙俄置兵建城,蚕食中国领土的侵略行径日甚一日,严重威胁着中国北部地区的安全。虽然清政府希望和平解决,并一再劝告他们退出中国领土,但沙俄侵略者置若罔闻。于是,清政府决定用武力收复失地,驱赶侵略者。

  站人来到了“苦寒之地”,虽是戴罪之身,“苦差”于驿站之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要,他们逐步变成了有贡献之人。

  清朝历经八年的时间,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平定了“三藩之乱”,又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了台湾。在没有内忧后,清朝开始筹划铲除外患。

  盘踞在以雅克萨为中心的沙俄侵略者是当时我国东北边陲的隐患,但要想铲除必须有畅通的讯息传递和便利的交通为前提,以便战时前方和后方等有关方面及时联系和沟通,同时根据备战和战时需要运送部分武器、物资、人员等,于是清廷开始筹划建立驿站。

  在计划建造的近千公里的路途上设置几十个驿站,这需要很多人,而且,这里比当时的宁古塔还要遥远和寒冷。清廷统治者把目光集中到了吴三桂部投降士卒的身上,这些人中一部分在后来成为站人的典型代表。

  吴三桂部投降的士卒当时已从云南发配到了山东、河北、沈阳(盛京)等地。当清廷把目光转移到他们身上时,其中一部分人从此便走上了“不归路”。根据倪笑春先生的《驿道悲歌话“站人”》一文,可描述如下:

  吴三桂部投降的士卒,其中一部分人在清兵卒的押解下,带着从云南千里迢迢迁徙的劳顿、疲惫、痛苦、悲伤,又茫然地前行。他们眼茫茫——望不到边际的艰辛的跋山涉水的行程!他们心茫茫——不知自己命运归何方!

  终于有一天,押解者断喝道,站住!不要走了,这就是你们的站点。吴三桂部投降的士卒们愕然了!一路走来是古树参天,荒草连山,罕见人烟,而这所谓的站点依旧如此。欲哭无泪的双眼愈加茫然!干涸的心颤抖着仿佛在流着已为数不多的血。

  就这样,吴三桂部投降的士卒们“定居”了下来,他们依山坡挖地窨子当做房子,冬去春来,酷暑严寒,又忍饥受冻开始了驿站的生涯,过着近似奴隶般的生活。这一过就是两个世纪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回到故乡。

  清站人的形成与雅克萨战役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因雅克萨战役而生,后永驻东北边陲。清初吉林乌拉至瑷珲(1711里,共25站)和墨尔根再至额木尔(1400里,共25站)的驿路驿站,就是为了反击沙俄侵略者开辟建立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领清军进驻瑷珲,修建了新旧瑷珲城,完成了反击沙俄的建设。萨布素在瑷珲后升任黑龙江将军,参加了清廷组织的两次雅克萨反击战,大败沙俄入侵者,并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两国东段边界。

  清站人的到来,给东北带来了生机。短到30里,长则50-60里就有一个驿站,且每站都有人家。东北再也不是“百里不见人,有人亦廖廖”了。加之他们曾身经百战,这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棍棒、顺手的农具都可以作为有效的武器。一旦狼烟四起他们会快马加鞭聚集到一起,将侵略者一举全歼。清廷是否有这样的用心无可考证,但沙皇俄国一定有所顾忌。间接的证据是,光绪七年(1881年)吴大徵修筑驿路通往珲春和三姓的边疆地区,开展移民招垦活动,使沙俄殖民当局大为不安,雅克萨大捷之后更是如此。因此,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近170年的时间里,东北边疆得以稳定,站人的作用应当是毋庸置疑的。至于近170年后,西方的工业革命进程催生了他们的“船坚、炮利、枪快”,又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那已经是热兵器时代了。

  光绪九年(1883年),漠河金矿被发现,俄国人大批涌入前来盗采。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廷派李金镛于漠河开办金矿,对墨尔根至雅克萨这条驿路进行了向前延伸修筑,共建8个驿站,即从原来的25站为终点,到延伸后的以33站为终点。第25站至33站(共600里)成为清朝的“黄金之路”。站人在修筑和保证“黄金之路”的畅通上又作出了贡献。

  魏毓兰的《龙城旧闻》说“:站丁……服农力作”。可见站人一开始到驿站除了“苦差”,最大的劳作就是农业生产。站人到来之前,原住民以渔猎为主,农业为辅颇多,其农业是粗放生产方式。站人到来之后,带来了汉族农耕文化的精耕细作理念。站人用故乡的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开始在“荒蛮之地”开荒种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树参天的原始森林中,荒草连山的原野开始变成了一片片的良田。以寒冷为主格调的东北的苍茫大地上,在生长期内的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的农作物,给这里缺粮、少菜的人们带来了新的生活资源和生存的希望。

  随着站人的繁衍,一个个小小的驿站逐渐变成了人丁兴旺的村镇。一个个小镇随着时空的变幻,逐渐发展成了城市,二站乡和二站林场原为二站,十八站乡和十八站林业局原为十八站,嫩江市城区原为墨尔根。

  站人的到来逐步改变了原住民的生活理念——男人种地、习武以及他们的站相、坐姿;女人盘头发髻、梳妆打扮;民间的礼仪、习俗、节庆、婚丧、嫁娶,房间的设置、院落的走向等等,在原住民面前都是全新的。

  相对于当地的原住民来说,站人是“外来户”,他们的生活需要逐渐被旗人、达斡尔族人、索伦人等接受和认可,这些人有机会外出时,给站人们带回了铁具、绢、布、饰品等许多生产和生活用品,不但满足了站人们的需要,久而久之也成为原住民的必需品。

  站人的文化、文艺活动也直接影响着原住民。站人在驿站没有表演场所的情况下,闲暇之时,一定会几个人挤到一个地窨子里,原山东籍的在讲“武二哥”的故事,原辽宁籍的在讲“狗救主”的故事,原河北籍的在讲“山海关”的故事,原云南籍的在讲“茶马古道”的故事……流传至今的“小鱼疙瘩汤”“马蹄铁削面”和“花边衣服”“带花的鞋”,都是站人独有的。

  驿路、驿站、站人历时220多年,清驿路、驿站、站人历史文化不但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广义的清驿路、驿站、站人历史文化”现实意义是近、现代部分的内容,是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部分。这部分是现实生活中新的“驿路、驿站、站人”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清驿站历史文化的升华和质的飞跃。从驿路、驿站、站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角度应展示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人”真正的站了起来。“驿路、驿站”这片曾“屈辱”渗透过的土壤,焕发了新的生机,历史上的“站人”和这里的其他人一样,都当家做了主人,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为保卫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新的贡献。假设说要建一个驿站博物馆,就应有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古代部分“俱往矣”,第二部分是近、现代部分“还看今朝”。假设建两个馆,就各展一部分。假设有其他形式的展示也是如此。古代部分已经谈过了,那么近、现代部分主要展现的场景就应为:

  ——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在古驿站地域开展抗日斗争的场景。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古驿站地域开展剿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土匪的斗争场景。

  ——新中国建立起至今的国防建设:①边防哨所建设场景;②吴八老岛建设场景;③铁道兵建设铁路场景;④武警黄金部队作业场景;⑤国防公路建设场景;⑥北大荒精神的场景;⑦其他戍边场景。

  ——新中国建立后,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的场景。

  ——新中国建立后,林场建设至封山育林、经济转型前的场景。

  ——新中国建立后,古驿站地域内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古驿站地域内改革开放40年的欣欣向荣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目前林场封山育林、经济转型建设的场景。

  ——新中国成立后,目前林场封山育林、经济转型的远景规划。

  清驿路、驿站、站人历史文化,不只是驿路、驿站、站人历史文化中的传递信息、守土固边的举措和其独特的“小鱼疙瘩汤”“花边衣服”“绣花鞋”等风俗,更重要的是折射出来的保卫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艰辛。新中国的建设者在保卫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中是主人,他们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天斗地的豪迈,曾完成了常人不可想象的任务。石油工人是如此,林场的建设者是如此,铁道兵是如此,武警黄金部队是如此,农垦官兵是如此,知青也是如此,我们的边防军更是如此……就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边境稳固,人民安居乐业。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古驿”成为了热土,展现给世界的是豪迈、是昂扬、更是向上!

 
作者:王涛 刘东龙 徐霄天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崔多全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 走街串巷的剃头匠
· 古城墨尔根纪事(一)
· 爱辉县农机修造厂的兴衰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