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一看见放映员骑自行车从公社取回电影片,小伙伴们立马来了精神头,两眼放光、手舞足蹈、奔走相告。晚上我们急急忙忙吃几口饭,就抱着小板凳、毛垫或一块塑料布,早早跑到大队房后占地方——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露天电影的诱惑力不亚于一块磁铁,吸附各个村屯的父老乡亲。
抱孩子的妇女、叼烟袋的老太太、梳背头的小青年、弓着腰背着手的老头……陆续从东西南北屯赶了过来。不一会儿,大幕前后就挤满了人,前面的席地而坐,后面的或坐或站,最后面的直接站在长条凳上,有的骑在附近的墙头上、树杈上,有的跷着脚伸着脖子站在土坑边的小土包上……
头脑活泛的半大小子拎着塑料袋子吆喝“香酥糖,香酥糖,不香不酥不要钱嘞……”背泡沫箱子的孩子连着吆喝“冰棍,甜冰棍,五分钱一根,凉快解渴又去火嘞……”
白色镶着黑边的大幕布方方正正地挂在两根柱子中间,放映机距离大幕布十几米远,放映员正在聚精会神地接线,倒片子。天色渐暗,放映员开始放电影了,屏幕上先出现一道亮光,光线上下左右移动。待放映员调试好角度,幕布上出现了色彩与声音。先来一段假演片《三毛流浪记》,然后正式开演。《少林寺》《浪子燕青》《侠女十三妹》《白发魔女传》《瓜棚女杰》等武打片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狼牙山五壮士》《英雄儿女》《地道战》等影片比较受大人们的欢迎。
看电影时我们热血沸腾、摩拳擦掌,好像自己成了剧中伸张正义、除暴安良的主角,影片结束后依然沉浸其中,手拿一根棍棒胡乱比划,把自己当成了觉远、方世玉、燕青、白发魔女等武林高手,追鸡撵狗吆喝驴……
最令人扫兴的是正看在兴头儿上,差音了,震得耳朵生疼。再过两分钟,片子烧了。大伙抓耳挠腮等了半天,放映员总算将片子接上了,却少了关键的一截。
看露天电影最怕打雷下雨,大伙正看得来劲呢,突然一个闪电,一道惊雷,大雨点子噼里啪啦砸下来。大家抱着脑袋四散奔逃,带着塑料布的裹在身上还想坚守阵地,可放映员也在手忙脚乱收摊撤退。
提起这位放映员李来福,大人竖大拇指,小孩子一脸崇拜。他个头不高,模样周正,老实厚道,脑袋瓜子灵光。大家都说这小伙子真不赖,是个人物,要是多念点书,一定会有好的前程。
李来福兄弟姊妹五个,一家住在往一边倾斜的两间土坯茅草房里,经常是有上顿没下顿的。在学校减免学杂费的情况下,李来福勉强读完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帮娘干农活、拉扯弟弟妹妹。
不管别人弄啥,他一看就会。不但会编筐、拉胡琴、吹口琴、喇叭,就连妇女们专属的做棉袄、织毛衣、做鞋也难不倒他。村里选放映员时,大家伙异口同声说,找李来福啊!于是他顺理成章成了电影放映员。后来,周边的一些小村屯没有放映员,经常花钱雇李来福去放电影,放一次就能赚二三十元,日子开始滋润起来。
过了不久,村里有了黑白电视,彩色电视。如今电脑、液晶屏电视也在农家院普及起来,并且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露天电影已经成了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