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名女知青》是作家阎连科的作品,该书讲述青春年少、娴淑雅静的女知青娅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为命运离开都市;七十年代,为了爱情而留在乡村;八十年代,返回都市,开始了自己的寻找和苦斗;九十年代,当诸如情爱、金钱、荣誉等等,在她似乎都已获得之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一无所有;至二十一世纪,韶华已逝,容颜已改,再返回当年的田园乡村定居时,却是夫非夫、子非子、情感非情感、乡村非乡村、人世非人世……书中描写的娅梅在乡村生活的情景,唤醒了我很多的回忆。
娅梅作为一名城市青年,来到乡村,总惦记着回城。那时乡下也没有什么娱乐,傍晚的时候,她会到田野里坐坐。一个人独望风景,心里难免生出落寞和凄清。这让我想起曾经有很多阶段,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比如,中专毕业时回到家里等待分配,那时通讯不发达,离开了曾经的校园生活,与同学们也失去了联系,仿佛整个世界都和我无关。乡村,而乡村也不属于我,所有人见到我只会问我:分配工作了吗?什么时候上班?
前途茫然,心里孤独,这种感觉和小说里的娅梅相似。只是娅梅比我幸福,那时的我只有父母陪在身边,而她还有友情,也有爱情。男知青“狐狸”爱着她,民办教师张天元也暗恋着她。虽然她不能回城,却也在乡村过起了有滋有味的日子。
只是她终非池中之物,在儿子意外死后,她还是回到了城市去打拼。在奋斗的过程中,见识了商人“豹子”的精明厉害,又被人骗婚骗财。这时的她已经五十多岁了,在经历了城市经济大潮的冲击,经历了尔虞我诈之后,终于怀念起宁静的乡村和单纯质朴的前夫。
或许人就是这样吧,总是怀念过去的初心。只不过,娅梅怀念的,更多是张天元那令人信赖的爱情和乡村曾经对她的滋养。因而娅梅和张天元,最后像圆舞曲,还会在命运的安排下,转回到对方身边。
只是娅梅平素坚强,她不应该窝窝囊囊的被骗。我想,这可能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想突出城市对娅梅的伤害,和她的心灰意冷,从而为她回归乡村做铺垫。
只是,乡村并非桃花源,这一点,从小生长在乡村里的人更为清楚。人们有时渴望回归的,并非那真实的一城一池,而只是自己幻想出来的虚无之境。和青春有关,和忠贞的爱情有关,更和醇厚浓郁的乡情、亲情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