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国内要闻 黑河时政 社会新闻 民生新闻 行业动态 新闻专题
边境旅贸 文体新闻 全市各地 生态黑河 时空黑河 市长热线 评 论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保持使用公勺公筷、不聚集等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生冷食物。 人人接种新冠疫苗,共筑全民免疫屏障。 疫苗接种你我他,守护家园靠大家。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黑河新闻网  >  美文共赏
动物小记
//heihe.dbw.cn  2021-10-29 10:00:33

野兔的经验主义

  冬天的山野,被皑皑白雪覆盖着,上面插着稀疏的白桦、柞树、山杨,还有冻僵的榛柴、苕条以及干枯的蒿子、高草,瑟瑟地在寒风中摇动。

  这是野兔最为苦寒的日子。

  季节老人历来就变化多端,有时候满身翠绿,热情洋溢;有时候一身金黄,慷慨敦厚,活像川剧中的变脸。现在,它又变成了一个身披银衫、又吝啬、又固执的家伙,将所有嫩绿、香甜、清脆的食物,全都锁进了冰雪的保险柜里。饥饿的野兔,只能去啃干草、柳树皮以及苕条的枝梢了。

  野兔没有黑熊、貉子和獾子的本事,不像它们,一到冬天,便躲在洞里不吃不喝地睡大觉,只等春天的来临。无论下多大的雪,刮多大的风,它都要去寻觅食物。它小心翼翼地跳着,嗅着,走一条饥寒交迫的路。这是一条老路,是它用自己的四只小足一点一点画出来的。当然,它有能力另辟蹊径,林子里也有其他现成的小道可行,但它知道,这是绝不可以的。

  它绕过白色山梁,再越过一道雪沟,又穿过一片柞树棵子,在这白色小道上,它跳跳停停,这儿吃一嘴,那儿啃一口,哪还讲究什么味道与口感,能把肚子添个半饥不饱就不错了。跳累了,它就钻进一蓬幼柞棵子里。棵子高不及一米,密密麻麻地挂满了阔大的枯叶,就像一个天然的窝棚,里面既隐秘,又遮风,它趴在里面可以放心地睡上一觉了。

  对野兔来说,那些生活中从未走过的路,一定是危机四伏,铺满了不可预知的风险。所以,它只走画满自己脚印的路。这是老祖宗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所凝结成的真理性知识,并作为方法论,存储为基因里的记忆,并以固定的行为模式,成为生存法则,从不敢违背。无论是出发还是返回,无论是逍遥自在,还是遇到险情迅速逃身,这条散发着自己气味、铺满自己足印的路,永远都是它唯一的选择。从小,兔妈妈就是这么带它的。也正是这样,它才安全地走到了今天。

  又是一场大雪。山猫画在雪地上的小梅花图形被抹掉了;黄鼠狼写下的那一对一对的冒号也被抹掉了;野鸡画下的那一棵一棵的银色三叶草,应该是被大风摘走了。野兔的老路也被掩埋了,它凭借灵敏的嗅觉和强大的记忆,在毫无迹象的雪野上向前蹦跳着,认认真真地、重新描画着它的一对对惊叹号。可是,让人惊叹的事情却发生了——它钻进了一个细铁丝圈成的套子里。

  它至死也不会明白,它的那条生存法则,竟成了猎人捕杀它的线索和门道。

走模特步的野鸡

  茫茫雪野如果是一张洁白的画纸,那么,野鸡的足迹,应该就是一棵棵银色的三叶草。但这种比喻,只是应和了“三叶”的数学认同,以及“草”的典型性特征;而就其外在的生物形态而言,这比喻却又是非典型性的。可若比做盛开的花朵,也未必贴切,尤其那三片所谓的“花瓣儿”,略显细长了些。粗短的花托上,呈扇形和放射状向外绽开,倒是让人不由地联想到中国古代舞蹈和戏曲中的兰花指。是的,就是兰花指,有着鲜明审美特征和文化心理趋向的兰花指。无数朵兰花指排列成一长串儿,一会儿直,一会儿弯,宛如小生小旦细长婉转的唱腔,在这清寂的雪野上,描摹着古典的、纯粹的、清冽的美学。

  但野鸡又有一股子非常现代的风韵,天生一副模特胚子。如果你认为,它原本两腿左右分立,行走起来,留在雪地上的爪印,必定是一左一右,错落着向前延伸而去,那你就错了。它迈出的绝对是标准的模特步。那一朵朵兰花指,非常规则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便令人想起T台上迎面走来的超模:优雅妖娆,同时又不失孤高疏离的气质。当然,这时候正值初雪过后,野鸡的步履才显得如此的轻松、悠闲,姿势才如此绰约婀娜。倘若是一场大雪过后,那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

  在厚厚的积雪中行走,野鸡的两腿深陷雪中,肚皮几乎贴在了雪面上。步履和身姿很是夸张,就像一位个性张扬、满身狂野气息的超模,正扭腰摆胯、风情万种地走在T台上。它向前每迈出一步,爪子总是交替着向外画出一道弧线,虽然俩爪儿前后依旧落在一条线上,却没有了那兰花指,留下的却是一道雪沟,看上去就像一根银链子,一根银圈儿环环相扣的链子,在雪野里伸展着,蜿蜒着。

  有时候,你会觉得,那爪印又很像一种象形文字,它一字字排列出来的,应该是一行诗句。野鸡有很强的想象力,它的每一笔书写都显得惜字如金。看似尚未达意,它却一振翅膀便飞向空中,然后再落下,另起一行,接着写。其实,这也正是它的高明之处,正是这种跳跃性,才给了我们许多留白,给了我们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增强了艺术张力。但它的每一句,通过一次次的飞翔,又都无形地连接起来,增强了思维的连贯性,使诗意得以完整的表达。

  其实,以上所言,不过是某人的臆想和矫情罢了。事实上,在这寒冷的冬天,野鸡根本就没有扭捏作态的表演欲望,更没有多余的闲情逸致和诗意的浪漫情怀,它的肚子里或许正在刮风。它所迈出的每一步,都只有一个出发点:食物。

穿“蝙蝠衫”的“飞鼠”

  那天我在林间采蘑菇,惊到了一只灰黑色松鼠,它十分敏捷地就近爬到了一棵松树上。这是一只松鼠中的硕鼠,身子明显更长些,脑袋也略显宽些,晶黑的眼睛则更大些。尾巴与身子等长,腹部呈灰白色。待它确信安全了,才在一根细枝上停下来,尾巴直立,两眼俯视着我,好像很得意:看你能把我怎样?那副机灵精怪的样子,十分可爱。

  过了一会儿,见我并没有进一步的威胁动作,它便沿着树枝,在树冠里左右上下地逡巡起来,应该是在找寻松塔。在一无所获之后,它来到一根松枝的末梢,身子先是一躬,接着便弹了出去。就在这一瞬间,我被震惊了——它四肢向四面展开,同时展开的还有以四脚为顶点的方形“斗篷”,就像穿了一件神奇的“蝙蝠衫”,给自己安装上了“翅膀”,向着另一棵大树滑翔过去。我清楚地看到,它粉嫩的四脚就像鸭掌,长有脚蹼,滑翔时也是张开的。我还注意到,它向后平行伸展着的尾巴,不是圆的,而是扁平的。也就是说,此刻,它把自己最大限度地“扁平化”了。

  它“飞”到另一棵松树上,又开始逡巡起来。这时,我的身后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知道,这是松鼠啃摘松塔的声音。松鼠采摘松塔,一般是嘴叼塔鳞,前肢抱住松塔,往怀里一掰,“嘎巴”一声,松塔就摘下来了。它先将松塔扔到地上,自己再顺着树干快速爬下,找到松塔叼起就跑。可这只松鼠也许气力不足,也许松塔长得太过牢固,它无法将其直接摘下,只好“咯吱、咯吱”地嘴啃塔柄,待啃出缺口,再掰就容易多了。

  我转过身子,正仰脸寻找那只采松塔的松鼠,只听“啪嗒”一声,前边传来了松塔坠地的声音。这时,那只穿“蝙蝠衫”的松鼠,突然在我头顶俯冲过去,叼起松塔就跑。树上的松鼠眼看着劳动果实被劫,可能忌惮对方身大力强,并没去追赶、争抢,沮丧过后,一切重来。

  后来,我把那只穿“蝙蝠衫”飞翔的奇异松鼠说与朋友,他说,那种小动物其实就是俗称的“飞鼠”,也叫“黑狗子”。最近,我又上网查询,才知道它学名叫鼯鼠。它并没有像鸟类可以产生升力的器官,不能自由飞翔,但它前后四肢有宽而多毛的飞膜,借此便拥有了滑翔的能力。正如《尔雅·释鸟》的郭璞注:“……能从高赴下,不能从下上高。”

  自古以来,人类也一直都在梦想着飞翔,这才产生了各种神话传说,并对其中的各路神灵赋予飞翔的异能,这无疑也是对自己飞翔渴望的一种表达和实现方式。西汉末年,就有人用鸟羽制成两只翅膀,曾借此飞行了数百步。明朝有个叫万户的人,他把自己捆绑在一把装有几十枚火箭的椅子上,两手各持一个大风筝,想通过火箭向前的推力,以及风筝向上的升力,把自己送到空中。但他到达半空后,却因火药燃尽摔落到山脚下,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刻写在了梦想触及的地方。

  现在,人类凭借智慧与科技早已飞上蓝天,继而实现了遨游太空的飞天梦想。而鼯鼠,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却是依靠了自己亿万年的生理进化,给自己的生命赋予了飞翔的意义,并以此抬升了自己在食物链条上的层级。由此,我想到,除了鸟类,对于所有生命,飞翔,会不会都是一种终极梦想?包括树。

 
作者:王征雁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梁陶陶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更多>>
· 一场关于邂逅的旅行
· 荷塘秋韵
· 行走的冬季(组诗)
· 关于秋天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
Copyright©2002-2006 HEIHE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黑龙江东北网络台 中共黑河市委宣传部 黑河日报社 主办
黑河新闻网联系方式:0456-8223257 QQ:2730088696 E-mail: tym4673@126.com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456-8223216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