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全面小康目标,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两大主导产业——
五大连池市经济社会平稳有序发展
2020年,五大连池市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康养文旅和矿泉食品两大主导产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7.6亿元,同比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3.56亿元,同比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8%、18%;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7%。
全年引进超5000万元项目20个,其中超亿元项目16个、超5亿元项目5个。到位资金17.43亿元。项目建设实现突破,全市重点项目开复工28个,完成投资9.78亿元。其中,纳入黑河市级“百大项目”17个,含省级“百大项目”3个,完成投资8.31亿元。朝阳山抗联民宿项目主体工程封顶,圣丰种业大豆种子加工产业化项目完成综合楼主体工程,众滨生猪屠宰项目、小边河防洪工程等19个项目投入使用。营商环境改善提升,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实体综合大厅,“综合窗口”可办事项达到90%,网上可办率91.2%,企业开办实现全程网办,公布“一件事”事项10件。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施工许可办理时限缩短65.8%。199项拖欠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账款问题全部清零。实施“项目服务专班+首席服务员”包保推进机制,实行领办帮办、全程代办服务,企业满意度明显提高。
现代农业质效双增,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增长5%,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77万吨。落实黑河级科技示范点20个,绿色有机作物认证面积达到125万亩。耕地保护与质量持续提升,实施补充耕地项目4个,新增高标准农田8万亩,农业“三减”高标准基地达到76万亩,“互联网+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到19个,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项目基本建成。大豆良种繁育水平持续提高,国家大豆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基本完工,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大豆种业高峰论坛等高端会议。食用菌、北药等产业逐渐壮大,预计实现产值5.98亿元。畜牧业快速发展,生猪、大鹅等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实现产值13.2亿元。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创建国家级合作社2家、省级合作社8家,托管土地15.8万亩。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数量新增12个,新进入“极境寒养”黑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准用名录企业52家,矿泉香、冷矿泉暖米等特色农产品销售订单超1.5亿元。
工业经济稳中有进,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5%。新能源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并网发电,龙源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完成规划选址、电网接入等前期工作。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入驻企业11家,预计实现产值2.4亿元。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康养城市发展高峰论坛,五市入选全国康养60强县。朝阳山抗联红色景区晋升国家3A级旅游景区,朝阳山抗联遗址群被命名为全省第七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互联网+营销”新业态蓬勃发展,先后举办5·19中国旅游日全域旅游商品直播特卖会、第二届电商年货大集等直播带货活动,第八届玫瑰花文化节暨矿泉产品特卖会展播量破百万。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升级改造道路5条,翻建人行道7859米,整修道路破损33处。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维修改造老旧小区9个。新建、改造供热管网15.7千米,城市燃气工程铺设天然气管网9.86千米,改造自来水老旧管网6千米。清理城市乱象3500余处,拆除违法建筑3300余平方米,完成火山城市湿地公园环河清淤工程,勤俭路停车场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集中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样板村23个、“菜园革命”示范村31个,创建省级村庄清洁行动示范村3个、黑河市级重点村10个。
疫情防控精准有效,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新建人民医院、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日检测能力达到1600人次。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设立稳企稳岗基金2000万元,帮助企业争取各类贷款8610万元,减免退各项税费3620万元。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投入专项资金1124万元,实施扶贫项目4个。充分发挥产业、金融、就业、消费扶贫带动作用,贫困户户均增收1.5万元。出台精准扶贫优惠政策,发放奖励资金46.7万元。“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提升,出列贫困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加106万元,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国家脱贫标准线1.04万元,绝对贫困基本消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