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这样做才更有底气
——北安市城郊乡革命村脱贫见闻
“光伏发电、苗圃种植、土地流转、庭院小园种植、养殖,通过这几项产业,我们一家一年收入能达到2.6万元左右,现在不愁吃不愁穿,每天晚上扭扭秧歌,日子过得甭提多美啦!”记者来到北安市城郊乡革命村李云家中,看到他正在小院里给小鸡喂食。提起自家的收入,李云妻子一脸笑容。
李云患有风湿病和心脏病,妻子也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2016年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仅仅过去3年时间,李云一家就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每天早上老两口都会准时拿起扫帚,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在老两口的带动下,其他村民都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还被评为“卫生之星”。李云一家的好日子,是革命村许多村民如今生活的缩影。
北安市城郊乡革命村是我省首批革命老区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个村拥有优秀的红色基因,但十年前,集体经济发展遇到困难,债台高筑,被列为国家级贫困村。2013年以来,革命村逐渐扭转了贫困局面,集体经济步入健康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村共有贫困户106户174人,2017年革命村实现了贫困村摘帽,2018年年末实现贫困户整体脱贫。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5640元。村支部书记王立泉被评为2018年度全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优秀村干部。如今,革命村道路通了,环境美了,村集体经济也发展壮大起来了。原来的“贫困村”如今成了“致富村”。
革命村有座山,村民称为“北山”,过去除了少数机动地外,实际上是座荒山。2016年,村党总支下力气将机动地收回,积极争取资金建设成森源苗圃项目。培育樟子松容器苗、云杉、红松、山桃稠李等76万余株。2019年春季,苗木收入就达到了10多万元。去年苗圃二期增加45亩种植黄波椤、桦树、山里红等绿化苗木78万株,预计到2021年收入达到30万元。森源苗圃已成为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的一块“宝地”。同时安排有劳动能力的34户贫困户在苗圃务工,每户年均可增收500元~3000元。村内参与务工110余人,劳力收入达20万元。
2017年,革命村瞄准了多元化发展,争取扶贫项目资金200万元,建设占地45亩的温室大棚扶贫项目。立足差异化发展,该村种植草莓、香瓜、鲜花等高效作物,带动起革命村采摘、乡村旅游发展,44户贫困户实现年增收1000元~2000元。“抓好市场对接,就能把村民庭院小园变成生财宝地。”在这一共识下,村两委班子积极对接市场,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民种植的无公害蔬菜成为北安市民的“菜园子”,贫困户户均增收500元以上。2015年创办全力肉鹅养殖合作社,每年养殖大鹅近万只,订单式销售方式,去年带动精准扶贫贫困户106户,平均每户增收400多元。
为了将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废弃地变为生财宝地,革命村争取国家扶贫资金428万元,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建成总发电容量545千瓦村级电站2个,年均上网发电量达87.2万度,带动全村106户贫困户年户均增收1000元~3000元。2013年以来,革命村共偿还债务141万元,村集体产业资产实现积累800余万元。
“有钱才有底气激励村民,既要有普惠政策,也要有专项扶持。”村支部书记王立泉介绍,为了解决农村老人多、贫困户大多数是弱劳动力群体的土地增收问题,村里成立了土地规模经营服务中心,农户将土地交给服务中心托管,服务中心将土地转给致富带头人王立军组建思源土地种植合作社。两年来,革命村98户贫困户贷款492万元贷资入社,思源土地种植合作社按年保底分红的方式,每户每年可享受3500元分红。每年春耕前村里都会举行一次机动地公开竞价发包会,价格最高者最终获得承包权,既公开透明又便于监督,又使机动地发包获得最高收入。革命村原有机动地300亩,一年一发包,每年收入可达12万多元,每年土地发包收入达60多万元。
“有钱才有底气搞乡村建设。”王立泉充满信心地说。革命村投入资金240万元,建成革命屯抗联纪念馆,成为北安重要的爱国教育红色基地,为发展红色旅游搭建了平台。投资165万元湿地保护项目,实施草原保护1000亩,种植紫花苜蓿1000亩,为畜牧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2018年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并通过省财政“一事一议”奖励扶持资金10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铁艺栅栏4500米,硬化边沟5460米,栽植绿化苗木1700株,种植花卉3万株,中心屯完成了泥草房灭迹,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