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一得万今日离别只为明天更加美好
——黑龙江流域最大规模达氏鳇增殖放流活动侧记
风光旖旎的黑龙江畔,山谷巍峨壮美,江水碧波荡漾,森林苍茫粗犷,在自然给予的宝藏中焕发着无限生机。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每日与江水为伴,同鱼鸟共居,听清水起舞,枕花草入眠,对大自然格外亲近。
8月18日,7万尾满月后已长到10公分的“鳇鱼宝宝”,乘车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呼兰水产实验基地出发,来到了它们出生的地方——黑河市爱辉区。他们将同8月5日回归黑龙江的那25万尾“鳇鱼宝宝”汇合,共同为恢复黑龙江水域渔业资源种群数量,维护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助力。
今天的黑龙江面有些安静,但并不妨碍“鳇鱼宝宝”们,它们跳跃翻腾,急不可待地想回归故里。吱!一声,一辆载着水箱的卡车停在了黑龙江干流黑河市爱辉区上马厂江段,车子的惯性让车厢中的鳇鱼宝宝”有些受惊,他们奋力甩动尾巴,四处游动。
再次见到自己培育的小鱼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资源室主任马波有些激动,等车子一到,他就候在边上,和同事们一起准备,将这些“鳇鱼宝宝”放入江中。
这些鱼苗,就相当于是他的“孩子”。看着马波着急的样子,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所长金星开玩笑道,从采集鱼卵,到人工授精繁育,他都有参与,离家的孩子归家了能不高兴吗?
一次放养32万尾达氏鳇鱼,这在黑龙江流域历史上还是首次,而能够实现这么大规模,还要从保护一条鱼,守护一条江说起。
此次增殖放流的达氏鳇幼鱼的妈妈,是一条长2.9米、体重约300斤、已生长30年左右的达氏鳇。今年6月10日,爱辉区幸福乡渔民在黑龙江上正常作业时,误捕到一条重约300斤的达氏鳇,受伤比较严重,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对其开展救治。6月20日,经专家组评估,这条鳇鱼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和放生条件,被放归自然。由于这条雌性达氏鳇卵已成熟,专家组决定对其进行人工辅助催产,成功获得受精卵40万粒,分别送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养护中心进行人工孵化,共培育出32万尾鱼苗,孵化率达80%以上。
放生一尾鱼,福泽一方水。随着放流台的打开,一条条“鳇鱼宝宝”,争先恐后地冲出滑道,回到他们的家乡。听说今天有增殖放流活动,附近的村民都赶到现场参加放流。张福全将一袋达氏鳇鱼苗倾倒在滑道上,看着鱼苗滑进黑龙江兴奋不已。他说:“我自小就在黑龙江畔长大,对这条养育自己的河流有着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在这里投放的鱼苗,一定会在母亲河的怀抱里快乐成长,使我们黑河市渔业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参加活动的黑河市实验小学四年四班崔一川同学在排队放生时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自己鱼袋里的鳇鱼宝宝:“这些鳇鱼宝宝特别可爱,也很珍贵,希望它们回到江中能够快快长大。”
等7万尾鱼苗都投放到黑龙江,金星和他的同事们才松了一口气。自然繁育受河水水位、气温、降水量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达氏鳇受精卵的成活率不高,为了保障存活率,渔业专家们对鱼苗进行了近两个月的精心培育,使苗种个体达到10公分以上标准,同时对苗种进行了荧光标记,下一步科研人员将会在1年的周期内,分多次以放流点的上下江段为区域开展增殖放流效果的调查,对苗种的成活率进行评估。据以往经验判断,放流的个体能达到10公分的,鱼苗将至少达到50%以上的成活率,这将极大促进达氏鳇鱼种群的繁衍。
鱼群的增加,除了增殖放流活动,与近些年我市不断加大渔政执法力度,提高群众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息息相关。黑河市把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不断加大增殖放流力度,连续10年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全市渔业呈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局面。
在增殖放流活动当天,爱辉区还与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签订《渔业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市乃至黑龙江流域现代渔业发展、培育渔业龙头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产生积极影响。
“鳇鱼宝宝”顺流而下,投向母亲的怀抱,来不及回首和救护他们的人声再见,而今天的离别正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见,他们将在这片水域繁衍生息,有更精彩的明天等着他们去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