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富农产业 打造标准体系 叫响优质品牌
爱辉区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之路
近年来,爱辉区以全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为突破,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先后荣获全国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先进县、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等称号。今年,爱辉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打好寒地黑土、非转基因、绿色有机优势牌,用“绿色”生“金色”,让农民赚上“生态钱”。
发展绿色富农产业。发挥绿色农业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夯实十大绿色功能性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完善西岗子现代农业科技园、日辉草莓园区、金莲花种植基地等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在爱辉镇外四道沟村和新生鄂伦春族乡新生村打造集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两个。发展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亚麻等高质高效作物8 万亩,扩大“两牛一猪一马”存栏量,争取生猪年出栏达4.7万头,提高马群数量质量,加快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不断丰富农业绿色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鸭稻” “蟹稻” “森林猪”
“森林鸡”等种养循环模式,引领农民走上绿色致富路。围绕扶持壮大北丰农业等龙头企业和瑷珲村灵芝种植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制油、酿酒、稻米加工等“小作坊”加工集群,实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0%以上。
打造绿色标准体系。坚持“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条腿走路,用高标准确保高质量。严把绿色生态标准,调整“耕”的方式,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鼓励以整乡、整村为单位落实“三三制”为主导的轮作制度,完成罕达汽镇3.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把绿色生产标准,落实“减”的措施,建立农林牧渔绿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严格落实农业种植养殖正负面清单制度,力争“三减”技术应用和配方施肥面积全覆盖,化肥、农药、除草剂使用量分别同比减少三个4%, “三品一标”认证面积增至130万亩。严把绿色质量标准,做好“用”的文章,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启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打造全国首家草莓组培工程中心,建立起从种植、养殖、运输、贮藏、加工、销售全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叫响绿色优质品牌。注重品牌塑造,出台2020年爱辉区扶持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优惠政策,支持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争创全区农业品牌突破130个,创建全国大豆油料基地2.29万亩、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小麦10万亩,推动6 家合作社融入“极境寒养”公用品牌,借势提升“瑷珲大豆”“瑷珲面粉”等自有品牌价值。注重市场开拓,依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合作关系和各类展会平台,加强立体式宣传推广,推动更多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组织合作社、企业强化产销对接,与主销区和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订单农业达到30万亩。注重网络营销,抢抓“网红经济”的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敢想敢用“网红+”模式,将农产品与历史、文化、边境等地方元素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网红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