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九世纪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而果戈里则是影响力巨大的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享誉世界文坛的俄国现实主义作家,果戈里在中国文学界乃至普通民众中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尤其是黑龙江民众对果戈里的认知程度很高,这得力于在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哈尔滨有一条著名的百年大街——果戈里大街。果戈里大街建于1901年,百年来几经改造,这条大街已成了充满异国风情的著名文化大街,是哈尔滨市的地标之一。而百年前中国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曾受过果戈里作品的影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在创作过程中就曾借鉴过果戈里的作品。
长篇现实主义巨著《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奠基石,也是果戈里在现实主义创作发展过程中的顶峰。《死魂灵》1842年5月正式出版,其实早在《钦差大臣》(1836年)之前,果戈里就开始动笔写作《死魂灵》了,但因处理家事而耽误了。
小说《死魂灵》描写专营骗术的商人乞乞科夫来到某偏僻省城,以其天花乱坠的吹捧成为当地官僚的座上客,并上门去向地主收购死去的农奴,企图以此作为抵押,买空卖空,牟取暴利。丑事败露后,他便逃之夭夭。
《死魂灵》在人物塑造、幽默讽刺的运用和抒情的结合方面,都达到了俄国文学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独树一帜的标识。
文学的目的不在于诠释某一具体物象,它的本质应该是能助人深入理解社会和人们的内心灵魂,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果戈里在长篇写实作品《死魂灵》中做到了这一点。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俄国封建地主阶级腐朽而丑陋不堪的姿态和阴暗的心灵,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群丑图”,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进程。
果戈里在小说《死魂灵》中通过乞乞科夫的旅行,成功地塑造了五个农奴主形象,他们有着共同点:贪婪、寄生、顽固。这五个农奴主是逐一出现的,他们的音容笑貌、环境特征、生活习惯等有着不同,作者用娴熟的笔触刻画了典型的艺术形象,塑造这些形象时,作者采用了肖像、语言等艺术手法,使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其中作为小说中最后出场的泼留希金,已然成了贪婪和吝啬的代名词。他除了过着与其他地主一样的寄生生活之外,其余就毫无共同之处,他的贪婪是可怕的,他的吝啬是难以置信的。书中是这样描写他的:“要知道他的睡衣究竟是什么底子,只好白费力;袖子和领头都非常龌龊,发着光,好像做长靴的郁赫皮(经过特殊加工的牛皮、马皮或猪皮等);背后并非拖着两片的衣裙,倒是有四片,上面还露着一些棉花团。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断定。但绝不是围巾。”果戈里就是通过这不伦不类、龌龊破烂的衣饰,反映出泼留希金贪婪成性的吝啬鬼、守财奴的性格特征。出色的作家都是有相通创作手法的,能让人物鲜明的性格从服饰描写中被入木三分地表达出来,让他猥琐的灵魂无处隐藏。
《死魂灵》在俄国文坛获得了巨大成功,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说,《死魂灵》是像响彻万里长空的一声霹雳,“震撼了整个俄罗斯”,果戈里为俄国作家写出了永远在世界文学史占一席之地的杰作。这部小说描写一位伟大的恶徒以及他在18世纪俄国所经历的种种丑恶行为,这是一个极为疯狂而又充满活力的且结构繁复的故事,在笑声中产生悲愁。
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死魂灵》的问世使果戈里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光辉的顶点,巩固了新学派的胜利,断然地解决了我们时代的文学问题。
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正是记录时代风云,反映时代风貌,跨越时间的长河,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