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从实从快抓好社会救助
——爱辉区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爱辉区多措并举,从严、从实、从快抓好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发放生活保障金。组织村(社区)干部、驻村工作队、民政工作人员等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了解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的生活状况,做好低保、特困家庭疫情救助准备,尽早发放特困、低保对象的生活保障金,做到应帮尽帮、应救尽救。经排查,全区疫情防控期间有特殊群体213人,已全部落实包保措施和责任。累计为3777户、5167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发放生活保障金480.6万元。及时足额发放低保低收入高龄津贴392人、7.84万元;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累计6711人、61.8万元;发放慈善救助资金1.2万元;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13人、2.99万元,精减退职老职工40人、2.9万元,确保孤儿和精减下放老职工的基本生活。启动物价上涨联动机制,上调困难群众价格补贴资金,城市每人每月26元、农村每人每月15元,1月发放价格补贴资金13.27万元,5167名低保、特困群众受益。
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作用。用活临时救助政策,不再核查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对象,对生活困难的直接救助;被确认新冠肺炎的患者在治疗或隔离期间提出救助诉求,对符合条件的及时救助。创新临时救助备用金方式,实施基层的紧急性兜底救助,除本地的低保、特困人员外,对非本地户籍感染者或滞留人员发生紧急生活困难的,各乡镇、街道直接从临时救助备用金中给予临时救助。目前已对35户、54人实施临时救助,发放救助金7.51万元,为外地滞留导致生活困难的3户、4人发放0.2万元。
优化社会救助审批程序。推行“预约”“不见面”服务方式,对困难群众采取电话申请、网络核查、诚信审批等方式开展审核审批,取消民主评议、入户调查环节,避免在服务大厅集中办理,严防人员聚集交叉感染。城乡低保审批21户、34人;城乡特困供养审批2户、2人;临时救助审批35户、54人。
加强“三留守”人员关爱。对排查出的96名城乡留守老人、27名留守妇女、42名留守儿童,建立了一声问候、一张便民服务卡、一个血压测量仪、一个包扶责任人、一个生活应急保障小分队的“五个一”防控服务机制,畅通了防疫期间服务群众渠道。投入3万元为31名留守儿童解决1个月的手机流量包,10名留守老人购置急需的医药急救箱,96名留守老人送去血压计。
加强分散供养人员照护管理。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对分散供养的特困对象加强照料护理,每天电话排查、定期探访,及时掌握情况。根据四方照料护理协议,对独居需要生活照料的做好跟踪照料护理,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的,及时就医。目前,乡村201户、216名分散供养对象由所在村统一采购生活物资;各街道明确了分散供养对象照料护理人,为8户分散供养人员购买生活物资,做到了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