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寻“遗珍” 丹心护文明
——走近黑河市文物普查队队员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启动以来,我市50余名文物普查员心怀对文明的赤诚热爱,奔赴边城的广袤大地,书写着守护文化根脉的动人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黑河市文物普查队队员,去聆听一个个关于“守护”的故事。
当晨曦的第一缕微光还未完全照亮黑河的山川村落,文物普查员们便已踏上了新一天的征程。在盛夏时节,烈日炙烤着大地,普查员们却全然不顾,身着长袖长裤,戴着遮阳帽,背着沉甸甸的设备,穿梭在杂草丛生的荒野中。孙吴县普查队队员李云波肩负着无人机航拍的任务,他说:“在毛兰屯这样的山区,地形和环境极为复杂,会遇到没信号、树木遮挡等情况,随时面临‘炸机’的风险,就需要我们有过硬的技术和抗压性。”汗水浸透了衣衫又被烈日烤干,背包里的藿香正气水和降温贴成了“作战伙伴”,但他的眼神却始终专注且坚定,仔细观察着屏幕上的每一寸土地,不漏下任何一处痕迹。
早春的黑河,更是对普查员的严峻考验。即便融雪渐渐褪去,野外的冷风依旧刺骨,仍要裹紧棉衣,戴上厚厚的保暖装备。毕业于内蒙古赤峰学院的“90后”冯涛是北安市普查队的一员,“厚重的衣服和装备让我走出每一步都需要耗费不少体力,回到家里双腿已不听使唤了。但时间不等人,我们随身带了食物和水,常常要在户外就餐,只为高效完成任务。”他表情坚定,在泥泞中艰难跋涉,仔细搜寻着蛛丝马迹。像冯涛一样年轻的文物普查员们,在普查工作中不断成长、进步。
在逊克县的崇山峻岭间,逊克县普查队队员邹慧娴和队友们正在进行紧张地工作。面对崎岖难行的山路,他们背着沉重的测量仪器、绘图工具和采样设备,一步一步缓慢而坚定地向上攀登。“刚开始爬山的时候,真的感觉特别累,设备又重,好几次都差点摔倒。”邹慧娴笑着说道:“我们在逊克小山头遗址发现一些陶片,又在断层面发现了一个平底的陶罐,经考证大致年代为隋唐时期,该遗址出土的完整陶器系逊克县首次发现。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爱辉区罕达汽飞机场群的发现,更是凝聚着普查员们无数个日夜的心血。这个在规模、设施数量及保存完整度上位居东北地区同类遗址之首的地方,不仅为二战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史料,更是日本侵华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爱辉区普查队队员关鑫宇感慨地说:“我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发现文物,更是在还原历史真相,让这些文物成为教育后人、铭记历史的生动教材。”
实地调查阶段,在完成一天艰苦的户外工作后,夜晚的时光也并不属于休息。普查员们回到临时住处,顾不上缓解一身的疲惫,便开始整理当天采集到的信息。他们将海量的数据进行系统梳理,认真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把每一件文物标本都仔细编号、拍照、记录特征,然后精准录入数据库。
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查云玲告诉记者,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开展以来,我市全体文物普查工作者聚力同心、甘于奉献,全力摸清文物资源底数,展现出了无比的勇气和担当,他们直面各种来自环境的严峻挑战,用实际行动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
记者手记
鲜为人知的守护,值得敬意
温 浩
在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采访报道过程中,我被这些默默奉献的文物普查队队员深深触动。
文物普查队队员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却始终坚定地守护着文明的火种。他们穿梭于山野丛林,跋涉在乡间小道,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都无法阻挡他们出发的脚步。他们常在荒无人烟的山林风餐露宿,也因交通不便而徒步很远;会在荆棘密布的深山迷失方向,也会面对忙碌许久却一无所获。一个个故事都让我肃然起敬。
这些文物普查员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家喻户晓的名气,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与付出,那些散落在大地上的文明碎片得以被拾起、拼凑,让我们看到了一部完整而生动的历史故事。他们是文明的守护者,是历史的书写者,值得我们致以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