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点前移 主动服务 精准救助
我市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
为不断健全完善“主动发现、协同处置、精准救助”的社会救助机制,做到救助全方位、全覆盖,零遗漏、零距离,真正实现社会救助“救”在身边。黑河市民政局积极探索优化基层社会救助服务方式,不断提升社会救助效能和精准度,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高效精准的救助服务。
关口前移 建立“哨点”
探索建立基层社会救助“授权代办”制度,推进基层社会救助服务站建设,配齐配强社会救助协助员,实现村(社区)及时发现并代理上报,乡镇工作人员快速受理并启动办理程序,县市级第一时间组织资金发放,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目前,全市共在64个乡镇(街道)成立396个社会救助服务站,配备社会救助协理员559人,有效搭建起了集咨询、申请、审核和发放救助金等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平台,切实保障了社会救助服务水平。
多元帮扶 精准救助
在切实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的基础上,市民政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市民政局下发《黑河市推进“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方式工作方案》,通过对接社会志愿服务组织、推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健全完善“精神慰藉+探访关爱+志愿服务”救助模式,针对群众不同需求,形成“物质+服务”“慈善+救助”“党建+救助”等差异化救助方式,推动由单一物质救助向多元救助和长效帮扶转变,有针对性地向困难群众提供日常访视、看护照料、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服务,不断满足群众对救助服务的新期待。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开展慈善帮扶及“物质+服务”活动277次,投入资金66.08万元帮扶困难群众,两节期间派出65个工作组,投入资金50余万元慰问救助困难群众。
强化预警 及时“吹哨”
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规范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值守,密切关注网络平台求助信息,及时回应困难群众关切,确保发现困难群众后,第一时间吹哨,真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救助。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在县级民政部门指导下,结合困难群众日常走访和媒体网络等渠道求助信息调查,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并跟进救助措施。村(社区)组织将走访、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列为重要工作内容,依托村(社区)社会救助服务站点,充分发挥民政助理员、社区网格员、驻村(社区)干部、志愿者等的作用,对发现的高风险家庭进行入户评估,及时上报辖区内有救助需求的困难群众。2024年,核查监测预警线索6700余条,新增纳入城乡低保对象和特困对象1.3万人、实施临时救助6000余人次。
主动公开 阳光透明
市民政局制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主动公开内容,完善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等主动公开方式,市县民政部门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乡镇(街道)通过政务宣传栏、电子政务屏、微信公众号、二维码,村(社区)通过村务或社会救助公示栏、居民微信群等方式定期公开社会救助对象姓名、保障人数、救助金额、乡镇(街道)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大力推进“暖心牵挂双清单”进家入户行动,累计印制发放“政策供给清单”1000份、“幸福享有清单”6万余份,切实增强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