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甲辰龙年来了,关于龙的传说数不胜数。
在中国所有的神话中,龙是最复杂和多样的一种象征。从汉代起,龙就是皇帝——“天子”的象征。它是三百六十种鳞虫之首,也是中国人生肖中的第五种动物。在代表方位的四种动物之中,龙象征着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它也表示丰产、春雨以及一般的雨水。
神话中的龙被描述成为一种神奇的怪物:巨大的头,长着尖角和长须,两只大眼睛像夜明珠,浑圆的长躯体,还有条长尾巴,满身披鳞甲,下面长着四只奇异的脚。它是飞禽,又是走兽,会潜水,能呼风唤雨。
“龙”是我国十二属相中唯一来自神话传说中的动物。古代传说中的龙是一种有鳞角须爪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尽管生活中并没有龙这种动物,可是我们却经常接触到龙的各种形象。
我国最早的龙的实物形象,是在山西省出土的陶盘上。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襄汾县陶寺发掘墓葬,出土了一件大陶盘,盘底画有红白彩绘的盘龙图形。龙头在外圈,龙尾蜷盘中。龙体为蛇躯鳞身,方首双耳,巨口利齿,口吐长芯,无爪无角。经专家鉴定,陶寺龙盘的年代在公元前25至20世纪之间,盘上的龙形实为“天下第一龙”。
中国第一套邮票,是清朝政府发行的,即“大龙”邮票,发行量约100万枚。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
从我国历代文物中,不难看出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琉璃九龙壁,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保存的最大的一块九龙壁。全长45.5米、高8米、厚2.02米。全壁分成三个部分,下面是一个高大的须弥座,须弥座之上即是壁身,壁身之上覆以斗拱和琉璃瓦顶。壁身是九龙壁的主要部分,以六层琉璃砖拼砌而成。九条大龙飞舞奔腾于波涛云气之间,并以山崖、水草相间隔和联系。还有山东省曲阜孔庙大成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和山东泰安岱庙天祝殿并称为我国三大宫殿。在三大宫殿中,大成殿四周廊下的二十八根雕龙石柱,都是罕见的艺术瑰宝。在北京北海公园西北部天王殿西面,有一座我国现存唯一的彩色琉璃砖双面九龙壁。据说是乾隆皇帝看了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后要求仿造的,建于乾隆二十一年。
1965年出土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白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的铜坐龙,是黑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坐龙呈踞坐式,通高标准9.6厘米、重2.1千克。坐龙昂首张口似吟,肩微前弓,前左腿翘起,右前腿略向前方直立,龙尾上翘向外卷曲。龙首、肩部和四肢饰有卷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应为金代皇家御用之物。2000年,时逢我国龙年,这尊金代铜坐龙有幸成为中国邮票总公司发行的《中国龙》邮票图案。
在广东省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幅宋代画家陈容的绘画精品《云龙图》,绢质和色泽十分完好,是用两绢拼接而成,是陈容传世的巨幅杰作。画面描绘的是一条飞龙腾跃云天的景象。这幅画代表了南宋时期画龙的最高水平,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珍藏着一枚国家一级文物龙钮大印。这是1963年8月,著名书法家、金石家邓散木用寿山田黄石为毛泽东刻的。大印呈立体,明黄色,属于冻石质地,方印边长6厘米、高5.5厘米。印面为阴刻“毛泽东”,印钮为镂空雕双龙盘在上面,因此称“龙钮大印”。
我们是“龙的传人”“龙的子孙”,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一种图腾崇拜。
在我国,和龙有关的民俗节日很多。看龙场是湘西一带苗族传统节日;龙王会也称黑龙潭会或祭龙节,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源于春秋末期越国的龙船节,也叫龙舟节;龙灯活动源于汉代,也叫龙舞。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龙当作消灾驱害、吉祥如意、太平安宁的象征,因此,每逢喜庆佳节都要表演龙舞,祈求神龙的保佑。
龙文化的主要内涵,就是“创新精神”和“博采众长”。龙的形象是古代中国人综合了走兽、飞禽、水中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优长而形成的。“包容精神”也是“龙文化”精神的内涵之一。古代龙文化丰富多彩,与古代中国人的包容精神分不开。
龙还是正义的化身。古人赋予龙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在人们的想象中,龙在地底下度过冬天,农历二月初二是它从地底下升上天的日子,它飞升时引起一阵春雷与春雨。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传说小白龙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为怀念小白龙的恩德,民间将二月二定为春龙节,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中国的北方,这一天是农事开始的标志,而传统的春节,也于此日正式结束。龙可代表英雄。龙之形象几乎活跃于各个层面和领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百家姓中就有姓龙的,许多地名以龙为名,如龙门、龙山、龙潭、龙口、九龙、青龙桥等等。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也常常提到龙,如“龙盘虎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等等。
我们都没见过真龙,而人们的心目中又有既定的“龙”的形象。龙年到了,让我们发扬“龙马精神”,展示“龙腾虎跃”的风貌,迎来“龙凤呈祥”的一年,祝华夏儿女们“龙行龘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