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9288公里、跨越了8个时区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西起莫斯科,东至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由欧洲路段、西西伯利亚路段、中西伯利亚路段、环贝加尔路段、外贝加尔路段、阿穆尔路段和乌苏里路段组成,是目前全世界最长的一条铁路。它横贯亚欧大陆,长度相当于地球赤道周长的四分之一,被称作亚欧大陆桥。
俄国1861年改革后,进入了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期,19世纪末出现“工业高涨”局面。为了加快发展国内经济,加大西伯利亚开发进程,也为了实现“远东政策”加速蚕食亚洲地区,铁路——这一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被俄国政府高度重视,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决定修建一条贯通整个西伯利亚的大铁路。1890年9月,亚历山大三世发出“从速着手西伯利亚铁路建设”的命令。1891年3月,亚历山大三世谕令皇储尼古拉·亚力山德罗维奇(后来的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现常议令臣工筹议兴修西比利亚联贯线,经由物产丰富区域与内国铁路联络,并着尔于查视远东邻境回国时将此意明白宣布,所有建设路工动支库款业已谕饬准行,其西比利亚路在海参崴至乌苏里一段尔其负责进行,如何修筑许尔便宜行事用彰国光,此系为民兴利之业,务足证朕宵肝勤劳,孽孽于西比利亚与内国各处交通便捷之至意,所企承平进步彼苍默佑,吾国前途方兴未艾尔其勉之,钦此。”1891年5月,铁路的东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动工,这也标志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正式开始修建,当时还是皇储的尼古拉在海参崴主持了铁路奠基仪式。1892年,铁路的西端车里雅宾斯克动工,两端对向修建。1904年西伯利亚铁路开始通车,1916年全线通车。
从1891年到1916年,历时25年修建而成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为俄国的政治、经济、战略部署等方面带来了巨大利益。但鲜为人知的是,在25年的筑路历程中,先后有几十万华工参与其中。
修建西伯利亚铁路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起初俄国计划全部雇用本国工人,从欧洲招募俄工,既不资金外流,又能增加本国移民数量开发远东。但经实践,此举未能成功,不仅从欧洲远道而来的俄工运送成本高昂,而且被运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后俄工也因工作环境极为恶劣艰苦很快就跑光了。为尽快解决劳力问题,俄国当局决定招募中国劳工,并调用流放苦役犯、移民和军队参加铁路修建。
这一时期的中国,战乱饥荒频仍,底层民众生活十分困苦,不得不走上出国务工谋生之路。关于赴俄参与修建西伯利亚铁路的华工人数没有确切的记载,据不完全统计,达到了20万人以上,以山东、河南、东北各地居多。西伯利亚大铁路乌苏里路段(符拉迪沃斯托克至哈巴罗夫斯克)的劳工主要来自山东省,每年春季乘轮船自芝罘(山东烟台)出发,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多时人数高达万余。还有许多华工是从陆路来到西伯利亚参加铁路的建设。聂士成在《东游纪程》中称:“自俄人兴修铁路,中国人居工十分之四,朝鲜人居工十分之三。余由萨哈凌岛罪人内提充。”
吃苦耐劳的华工在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曾在俄远东任职三十多年的翁特尔别格说:“铁路工程的极大部分是由中国工人完成的”“组织中国人做工,没有任何特殊之处和任何困难。中国人无论对土方工程,还是建造房屋全都习惯,对中国人来说毫无不习惯之处”。如西伯利亚大铁路东段的桥梁和隧道工程大部分都是由中国劳工完成的。
广袤的西伯利亚位于高纬度地带,气候严寒、沼泽众多、冻土广布,施工难度极大。尤其是中西伯利亚地区,寒季长达6-8个月,每年的7月中旬才能解冻,解冻后地面化为沼泽,年温差近百摄氏度,极低温可达零下50℃,最高温至零上40℃,一年内可施工期仅有100天左右。华工们在面临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之时,生活条件和劳动条件也极为艰难,他们居住在用树皮和木杆搭建的简易工棚里,一边要高强度、长时间赶工,一边面临着长期吃不饱、穿不暖的状况,医疗和劳动安全根本无从保障,甚至华工的工资待遇也被大幅盘剥。过于艰苦、危险、繁重的境遇,让许多华工长眠在了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
因大批华工参与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以平均每年587俄里(1俄里约1.0668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着。如今,这条铁路已经运行了一百多年,旅俄华工在建设期间作出了贡献,付出了汗水、鲜血甚至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