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 山石能言
——原始森林中的鄂伦春族
在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而又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部落——鄂伦春族。他们生活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靠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民族”。“鄂伦春”一词最早见于清初文献记载:《清太祖实录》(卷五十一)一份奏报中首次提到“俄尔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上谕中称之为“俄罗春”,此后才逐渐地以“鄂伦春”来称呼他们。“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是“山岭上的人”之意,也有解释为“使用驯鹿的人”。
鄂伦春族自古在大兴安岭的高山密林中繁衍生息,是中国六小民族之一。鄂伦春族是精骑善射的民族,世代靠着一杆枪、一匹马、一只猎犬,一年四季追逐着獐狍野兽,游猎在茫茫的林海之中,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们才走出白桦林,走出兴安岭,开始半耕半猎的定居生活。
鄂伦春人独具匠心,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狩猎文化、兽皮文化、桦皮文化、森林文化、民间歌舞、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宗教祭祀、婚丧风俗、骨制品及马奶油制作等。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灵魂,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依靠口授来传承文化。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鄂伦春语属世界濒危语种,因此,关于这个民族的口述历史很少,很多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文化奇葩濒于消亡的边缘。
逊克县新鄂乡鄂伦春民族保留地南约50公里的沾河支流杜鲁河中上游火山下,有一处鄂伦春族祭祀与治病的场所,这也是鄂伦春民族游猎生活所遗留下来的唯一一处遗址——神泉祭坛遗址。遗址是鄂伦春族祖先利用泉水治病的地方,治好病的鄂伦春人就用石头砌成塔来祭祀成为祭坛。遗址呈三角形,面积约15000平方米,遗址及周围到处是火山岩石。
遗址就坐落在裸露的石海中,泉眼在一级台地根部,在泉眼边有一个木板钉的神龛是鄂伦春族为敬山神而修。此处泉眼的泉水可疗伤治病,被鄂伦春人称为“神水”“药泉”。鄂伦春猎人祖祖辈辈都到这神泉边饮水、洗浴,深受其利。经科学鉴定,此泉水医疗保健作用不亚于五大连池矿泉水。泉眼周围,分布有353个石塔,均为鄂伦春人病愈后搭建,祈望“神泉水”永远为人们祛病、益寿。石塔大小不一,大的高1.4米,由19块石头搭成;小的高0.3米,由3块石头搭成,石质为玄武石。塔的形状分金字塔形、圆顶形、尖顶形、空心形、直立形等,泉眼根部石塔较密,越往外越稀少。泉东和北部分别有墓、庙神树等多种遗迹。
为了保护好神泉祭坛,使其不受到人为的损毁和破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已于2005年将其列入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单位面积10万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0万平方米。2013年,国务院已将鄂伦春神泉祭坛遗址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不仅要成为神泉祭坛的守护者,还要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