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水涓涓
——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有感
展卷《额尔古纳河右岸》,便惊讶于鄂温克民族和“萨满文化”,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趋于平静,有了创作的冲动,记录几行小诗—《额尔古纳河水涓涓》,开启我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阅读。
朴素的情感
沉浸在萨满世界里
萦绕着思绪
牵一根游丝
就像这额尔古纳河一样
蜿蜒着幽远
轻轻地诉说着古老从前
延续着生命的亘古
时空和时光
在额尔古纳河畔
寻找着生命的泉源
静静地听着她的教诲
那是聆听心的笃定
在额尔古纳河涓涓的流水里
渐次绵长
流向远方
流向心中遥远的星星
也许是假期的时间足够充裕,自己反而能够静下心来,先后两次展卷迟子建老师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从一个近乎百岁的世纪老人的讲述中,让我感受到了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人原始部族生活的简单与纯朴、“萨满”世界的古老与神秘以及在经历了世事变迁的鄂温克人在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迁徙过程中的苦与痛、悲与喜,随着时间的流逝,仿佛一条涓涓的溪流在我的心中静静地流淌,荡涤着心灵,使它变得纯粹、纯净,不得不说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阅读世界里分量最重的作品之一。
在我的记忆里,少数民族文化本就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老师把鄂温克人信奉的“萨满文化”讲述得更加神秘,牵动着我的神经。我的思想在飞速旋转,迫切希望能够在细微处寻得端倪,但是终不得法,这反而更进一步增加了我对鄂温克民族和“萨满文化”的好奇,希望从作者的描写中找到答案,在这样一种心态的驱使下,阅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时常常是忘记了时间,甚至在深夜里还会爬起来去看天上是否有流星滑落。在梦里,我不只一次地想象和重复着“尼都萨满”和“妮浩萨满”在密密的白桦林中的“希楞柱”里,身穿“神衣”,手拿“神鼓”,不停地“歌唱”与“舞蹈”的情形,有时也会梦到自己在“希楞柱”外静静地等待“萨满”从黑夜到天明不停地“舞蹈”后,鄂温克人期待的美好结果出现,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悦与悲伤。
“萨满文化”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印刻在古老的鄂温克人的精神世界,很难想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下,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现如今鄂温克人的“萨满文化”是否依稀可见,还是作为一种古老尘封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与其说“萨满文化”的神秘让我感受了鄂温克民族的古老和传奇,不如说迟子建老师在二十万字的讲述中,对于驯鹿、雨、雪、月夜等诸多鄂温克人生活中的事物、场景的描写是那样巧妙和浑然天成,也许鄂温克人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活本身就是如此。书中的表达总能使我在阅读中进入一种超乎宁静的状态,尽管《额尔古纳河右岸》里有亲人逝去的悲痛、唯美的婚礼、新生命的降临、寻找走失的驯鹿、遭遇灾难时的喜怒哀乐……但是,当尘埃落定后,一切又都归于平静,额尔古纳河右岸的人们依然在迎接太阳升起,仰望月夜或是星空。在悠悠的鄂温克历史长河里,这一切也许只是记忆里常在的符号,丰富了历史而厚重深邃。
尽管“死亡”在阅读过程中,是脑海里常常出现的画面,独有的“四柱”树葬是鄂温克人最后的睡床、归宿,可在我看来,鄂温克人的“爱情”才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最美的月夜,也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生生不息,无论是“死亡”或是“爱情”都有“萨满”元素的存在,就是在这样的繁衍生息里,鄂温克人的部族近百年的传承在《额尔古纳河右岸》里得以充分展现。
《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有了近距离了解鄂温克人狩猎生活、传统文化以及历史的想法,不仅因为迟子建老师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让我身临其境,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我生活的地方距离额尔古纳河并不遥远。希望有机会,我能够一路向北,沿着额尔古纳河右岸找寻白桦林里最美的月夜,骑着驯鹿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密林中悠闲地仰望满天密布的星星,感受“萨满文化”的独特魅力……
合卷《额尔古纳河右岸》已是临近破晓时分,执笔写下几句诗行,是我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向往—
黎明前的黑幕
褪去窗子里的灯光
幽蓝了天空
即使是浅浅的一弯
也是占据了整片天空
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
在早餐里饱食文字的滋养
月光中
额尔古纳河右岸边上
每一个迁徙的领地
是脑海里月亮湾深处的古老与神秘
变幻的魔力
牵一缕缕神经
融入额尔古纳河清澈的水泱
此时
不止天空和天空下的额尔古纳河
还有我的脑海
一样
是月亮的道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