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欻嘎拉哈是一种瑷珲人“猫冬”时十分盛行的民俗游戏,无论老幼都很喜爱。
嘎拉哈,是猪、羊、狍子、鹿、獐的距骨,也就是后腿膝部接大腿骨的一小块骨头。瑷珲人喜欢选用大小适当、容易得的羊嘎拉哈,讲究的还会染上红、绿等鲜艳颜色。嘎拉哈的四个大面儿,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瑷珲人多称“珍儿”“轮儿”“心儿”“背儿”。
欻嘎拉哈主要比试玩者的手眼配合能力和动作的灵巧性,瑷珲一带主要有两种玩法。一种玩法需要准备一个布子儿,至少四个嘎拉哈,多不限。玩时先将嘎拉哈掷在炕上,哪个面向上的多就以抓哪个面为准,抓前先将布子儿向上抛,然后用一只手迅速抓取嘎拉哈,最后还要用抓嘎拉哈的手接住布子儿。以一次抓取全部一样的面并接住布子儿为胜,或是事先商定抓取总数先达标者为胜。还有一种玩法需要准备一个布子儿和四个嘎拉哈。玩时先将布子儿向上抛,用一只手迅速将嘎拉哈在炕上翻成四个不同的面,最后再接住布子儿。以一抛一接布子儿为一轮,轮数越少翻好四面者为胜。
嘎拉哈
其实,嘎拉哈被作为游戏玩具使用的历史非常久远,迄今发现最早的嘎拉哈玩具出土于内蒙古北魏鲜卑贵族的墓葬中。早期,北方民族以狩猎为重要生产方式,捕获的猎物越多,获得的嘎拉哈就越多,因此小小的嘎拉哈成为富足和勇敢的象征。以嘎拉哈作为投掷物击中目标的狩猎练习,逐渐发展为一种流行于男子中的游戏方式。辽金时,这种游戏被称为“击髀石”。为了增加嘎拉哈的重量,更有效地击打目标,还衍生出了金属嘎拉哈,清代杨宾在《柳边纪略》中就对这种金属嘎拉哈和游戏之法进行了记述,“童子相戏,多剔麋鹿腿前骨,以锡灌其窍,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在地上击之。多者千,少才百,名胜于囊,岁时闲暇,遂壮士亦为之”。随着时代的发展,嘎拉哈的游戏方式也发生着演变。清朝建立以后,受到汉族文化影响,满族女子开始注重女红技艺,欻嘎拉哈的游戏逐渐形成,并成为嘎拉哈最主要的玩法。
如今,欻嘎拉哈这种游戏还深深地印刻在瑷珲人的记忆中,有的人家中还留存着嘎拉哈,一些年轻人对这项游戏也并不陌生,这对传统民俗游戏的传承和发展十分有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