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一首《北国之春》不知激起了多少人对白桦林的向往。
除了白桦外,桦树还有很多种类,如红桦、硕桦、黑桦等,是桦木属植物的通称,主要分布于北寒温带及部分北寒带地区。我国各地都有桦树,以东北、西北、西南高山地区分布最多。桦树功用较多,不仅可观赏、为木材,还具有药用、食用价值,尤其是桦树皮,再生能力强、产量大、质地柔韧、防水性好、防腐耐潮,其制品经久耐用、携带方便。
我国使用桦皮制品的历史非常悠久。远古时期,北方先民已经认识到桦皮的价值和作用,开始制作和使用桦皮容器,距今一万多年前的扎赉诺尔旧石器时代遗址就曾出土桦皮器,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桦皮器,镜泊湖南端莺歌岭遗址也出土了3000多年前的桦树皮筒形器。《北史》中记载了钵室韦人以桦皮为屋的习俗“: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北室韦,不知为几部落,用桦皮盖屋。”《三朝北盟汇编》记载了女真人“以桦皮为角,吹作呦呦之声呼麋鹿,射而啖之”及“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栅,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皮”。《东夷考略》记载:“江夷居黑龙江,即生女直,并有室庐,或以桦皮为帷。”
桦皮不仅被古代北方民族所使用,还作为贡品,被统治阶级所用,《新唐书》中便有以桦皮为贡品的记载,“延州延安郡,中都督府。土贡:桦皮、麝、蜡”“妫州妫川郡,上。本北燕州,武德七年平高开道,以幽州之怀戎置。贞观八年更名。土贡:桦皮、胡禄、甲榆、矢、麝香”。清朝时,清政府还专门设置了桦皮厂,《柳边纪略》记载:“拉发北数十里特设桦皮厂,有章京,有笔帖式,有打桦皮人。每岁,打桦皮人入内务府。”为什么清政府对并不稀有的桦木、桦皮如此重视呢?《沈故》第二卷中的记述给了我们答案“以裹鞍镫及弓把,谓之‘暖皮’,其木可作箭杆”,马背上得天下的清政权历代帝王都重骑射,以桦皮包裹的鞍镫和弓把冬季用起来不凉,可以说是提高武器装备的佳品,由此甚至成为了御用之物,《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有:“双玉把小刀十三把,另鞔桦皮,做赏用……另鞔得白桦皮小刀一把,红桦皮小刀一把……”在黑龙江进贡的贡品中,桦木即在其列,流放黑龙江的张光藻曾有“桦木桃皮俱充贡”之句,《瑷珲县志》记载了瑷珲城岁“进鲜,箭杆五百根;春鱼,箭杆一百根”,在进鲜和春鱼的箭杆中,桦木箭杆也为其一。
瑷珲一带的北方各民族对桦木、桦皮的使用十分普遍,用途广泛,《黑龙江外记》有较为详细的记录:“山谷多桦木,土人以为箭苛,为鞍板,为刀柄;皮以贴弓,为车盖,为穹庐,为扎哈;缝之如栲栳,大担水,小盛米面,谓之桦皮斗;俄罗斯亦有之,极小雕镂,精巧,宜储槟榔,鼻烟号老羌斗。”
西清还记述了宋朝时洪皓使金,流放于冷径,将四书写于桦叶上教授弟子,传授儒家思想的典故。对此,张光藻也曾作“天生桦木是良才,绝堑幽崖到处栽。独向冷径悲落叶,忠宣会写四书来”的诗句。《沈故》记载“白桦皮可揭至十余层,薄如通草,可以代纸。”可见桦叶、桦皮都被古人代替纸使用过。
《龙沙纪略》记载了鄂伦春人的生活与桦皮的密切关系,“鄂伦春地宜桦,冠履器具,庐帐舟渡,皆以桦皮为之”,寥寥数语,却涵盖了衣食住行各方面。
满族、鄂伦春族等民族使用桦皮造船,用以进行渔猎和运输等生产。满语称桦皮船为“威呼”“扎哈”,鄂伦春语称“奥木鲁钦”。桦皮船先以木做骨架,再以桦皮做船底和船帮,用松脂为黏合剂及防水层,船体两端尖翘、船身细长,形似梭子。小船长三四米,大船长七八米,在岸上搬运轻便,在水中快速灵活。康熙末年,方观承远赴黑龙江探望其被流放的父亲方式济时曾作《卜奎竹枝词》,极为生动地刻画了夕阳时分,桦皮船在江面上往来繁忙的情景:“桦船携趁渡头忙,来往轻飞逐鸟翔。收拾烟波人散后,一肩帆影荷斜阳。”乾隆年间的《皇清职贡图》中绘制了北方民族恰喀拉的桦皮船,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鄂伦春人还饮用桦树汁和桦树浆,既醇美甘甜,又营养丰富。桦树汁鄂伦春语为“苏胡色”,每年春末夏初之际,在桦树树根处砍一个小斜口,清澈透明的“苏胡色”便汩汩而出,顺着砍口插上一根小草棍,另一端放一个桦皮桶,桦树汁就会顺着小草棍流进桶里。桦树浆鄂伦春语为“第尔古色”,把桦树硬皮剥尽,再用猎刀来回在树干上刮,乳白色浓稠的树浆就被刮出来了。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桦木味苦、气平、无毒、治乳痈初起效果极佳,“桦皮散”可治肺风毒疮,桦皮煮浓汁可治小例热而短,《黑龙江外记》记载:“乳痈腐烂,靴内年久桦皮,烧灰,酒服一钱,日一服,土人不知。”
桦皮最简单、平常的功用当为引火,民国九年《瑷珲县志》记载:“有桦树,白者为香桦,苍者为黑桦。白桦皮两层,外白内,紫厚二三分,可引火,为斗斛。”除引火外,鄂伦春人还将它作为烛火使用,瑷珲文人边瑾在《鄂伦春记事诗》中有“桦烛消长夜”“木烧桦烛短”之句,勾勒出了一幅夜幕山林中,桦烛火光在斜仁柱里摇曳,驱赶着漫漫黑夜的画面。
过去,桦树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今,闲时赏景是它带给我们的精神愉悦,同时桦树皮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我们展现出了浓郁北方特色的文化魅力与艺术活力。
|